《中醫詞典》解釋「血蒸」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血蒸
病證名,屬中醫「虛勞骨蒸」範疇,為五蒸之一,亦稱「內蒸」。《諸病源候論·虛勞骨蒸候》明確記載:「內蒸,亦名血蒸。」其病機主要與陰血虧虛、內熱熾盛相關,後世醫家進一步將血蒸歸類為「二十三蒸」之一,並描述其典型症狀為「發焦」。
病因病機
血蒸之證,多由久病體虛、勞倦過度,或情志內傷,致陰血耗損,虛熱內生。熱伏血分,煎灼陰液,故見發焦——此因「發為血之餘」,血熱上炎,則毛髮失養而枯槁。此外,虛熱內蒸亦可見午後潮熱、顴紅盜汗、心悸煩躁、口乾咽燥等症,舌質多紅絳,脈細數。
辨證分型
-
陰虛血熱型:
- 主症:午後身熱、兩顴潮紅、髮絲乾枯易折。
- 病機:腎陰不足,虛火妄動,灼傷營血。
- 治法:滋陰涼血,方如清骨散加減。
-
血瘀化熱型:
- 主症:發焦伴皮膚甲錯、舌有瘀斑。
- 病機:瘀血阻絡,鬱而化熱,血不榮髮。
- 治法:活血化瘀、清熱涼血,方用血府逐瘀湯化裁。
古籍論述
《諸病源候論》強調血蒸與「骨蒸」密切相關,皆屬虛勞變證,熱自骨髓透發;《醫宗金鑑》則指出,血蒸若兼見月經先期、量多,宜從肝腎調治,側重滋水涵木。
治法要點
臨床以「滋陰清熱」為大法,輔以涼血養血。若兼氣陰兩虛,可配伍黃耆、太子參以益氣生津;若熱甚傷絡,加牡丹皮、赤芍以瀉火涼血。用藥需避辛燥耗血之品,宜甘寒柔潤,助陰復熱退。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