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血之府」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血之府

在中醫理論中,「血之府」為脈管之別稱,出自《素問·脈要精微論》所載:「夫脈者,血之府也。」此句明確指出脈管乃血液運行之通道,亦為血氣涵藏之所。

經絡與血之府的關係
脈管為經絡系統之重要組成部分,十二正經與奇經八脈皆依託脈道以運行氣血。《靈樞·決氣》云:「壅遏營氣,令無所避,是謂脈。」意指脈能約束營血,使其循行有序而不妄溢。中醫認為,脈道之通利與否直接影響血氣之盛衰及臟腑功能。若脈道瘀阻(如氣滯、血瘀、痰凝),可致血行不暢,進而引發疼痛、腫塊或經絡失調;反之,脈道柔韌通暢,則血氣充盛,臟腑得養。

血之府的生理功能

  1. 行血攝血:脈管兼具推動與固攝血液之雙重作用。其一方面賴心氣之推動,使血行周身;另一方面依靠脈壁之約束力,防止血溢脈外。
  2. 反映全身狀態:中醫診脈之術,正基於「血之府」能反映氣血陰陽、臟腑寒熱等變化。如《難經》所言:「十二經皆有動脈,獨取寸口,以決五臟六腑死生吉凶。」脈象之浮沉遲數,皆可判讀體內平衡狀態。
  3. 與精氣互化:血之府亦為精微物質轉化之場所。《類經》註解:「血府即脈,脈為血舍,故稱府。」營氣行於脈中,與血共生,化赤為血,體現「津血同源」之理。

病理相關
若血之府受邪干擾,可表現為:

  • 血瘀:脈道澀滯,見刺痛、舌紫暗。
  • 血熱:脈道擴張迫血妄行,見出血、脈數。
  • 血虛:脈道失充,見細弱脈、面色萎黃。

此概念貫穿中醫診療,從針灸調脈氣至方藥活血化瘀,皆離不開對「血之府」生理病理之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