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血痔」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血痔,亦稱血箭,乃肛門痔疾之一種,屬中醫外科常見病證。其名首見於先秦醫籍《五十二病方》,書中載「血(月寺)(痔),以溺熟煮一牡鼠以氣熨」之療法,可知其診治理念源遠流長。
《諸病源候論·卷三十四》明言其特徵:「因便而清血隨出者,血痔也」,此處「清血」意指鮮紅色血液,與臟毒便血之暗紫色有別。隋代巢元方精準指出血痔乃糞便下行時引致血絡損傷,血隨下注之證。此證相當於現代醫學所稱「內痔出血」,然中醫理論體系中對其病機有獨特闡釋。
從經絡辨證而言,肛門乃督脈與陽明經所過之處。《瘍醫大全》云:「痔乃筋脈橫解所致」,蓋因飲食不節、濕熱下注,或久坐久立、氣血失和,致肛門筋脈弛縱,血行離經而成痔。血痔者尤重「血分濕熱」之病機,常見便血鮮紅、滴血或射血,肛門灼熱,兼見口渴、尿赤、舌紅苔黃膩等症。
在證型分類上,除典型濕熱下注型外,臨床尚有:
- 風傷腸絡型:證見便血鮮紅,肛門瘙癢,脈浮數
- 脾虛失統型:血色淡紅,肛門下墜,氣短乏力
- 陰虛火旺型:便血點滴,肛門灼痛,午後潮熱
治療方面,歷代醫家發展出豐富治法:
- 內治法:仲景槐花散為經典方,配地榆、側柏葉等涼血止血;若氣虛下陷則用補中益氣湯加減
- 外治法:《醫宗金鑒》載「田螺水」外塗,或用五倍子湯熏洗以收斂止血
- 針灸療法:取穴長強、承山、二白等,用毫針瀉法清大腸濕熱
此病與「腸風」、「臟毒」需作鑑別:腸風便血多先血後便,臟毒則血色晦暗,而血痔特徵為血便相混或便後滴血。明代《外科正宗》強調:「痔瘡治法,初起當涼血祛風,久則需澀血消腫」,可見辨期論治之要。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