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血滯不孕」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血滯不孕乃中醫婦科專有病證名,屬不孕症常見證型之一。其病機關鍵在於「胞宮血滯、衝任不暢」,具體表現為經血蓄積不行、胞脈阻塞,致使胎孕難成。
病因病機
此證多因寒凝、氣鬱或氣血虛弱所致。《婦科玉尺》指出:「血滯者,寒則凝而不行,熱則熬而為塊,鬱則結而不散。」臨床常見三種病理特徵:
- 寒凝血滯:外感寒邪或素體陽虛,寒客胞宮,血脈蜷縮而滯。
- 氣滯血瘀:情志鬱結,肝失疏泄,氣機阻滯而血行不暢。
- 虛滯相兼:氣血不足,推動無力,血行遲緩而漸成瘀滯。
證候特點
患者多有月經後期、經行不暢、經色紫黯挾血塊等症。《葉氏女科證治》強調:「小腹疼痛,按之益甚,經血乍多乍少,或週期紊亂。」其疼痛特性為拒按,得熱稍減,伴有面色晦黯、舌質紫或有瘀斑、脈沉澀等體徵。
治法方藥
治療以「溫通胞脈、活血調經」為要。傳統五物煎(當歸、熟地、白芍、川芎、肉桂)為基礎方劑:
- 當歸活血養血,擅調衝任
- 川芎為血中氣藥,通經化瘀
- 熟地補腎填精,白芍柔肝止痛
- 肉桂溫陽散寒,助血行暢
若寒凝血滯顯著,可加艾葉、吳茱萸以增強溫通之效;氣滯甚者佐以香附、烏藥行氣解鬱;若久病入絡,宜加丹參、益母草等活血通絡之品。《醫宗金鑑》載:「血滯不孕,當審虛實,實者破而行之,虛者補而通之。」臨床須辨證加減,務使瘀去新生,胞脈得養。
兼顧調攝
此證與月經調理密不可分,中醫強調「經調則胎孕可期」。除藥物治療外,須注重情志疏導與氣血調和,使血海按時滿溢,陰陽交合方可成孕。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