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血滯腹痛」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血滯腹痛
血滯腹痛為中醫病證名,指因血液運行凝滯不暢而導致的腹痛。此症首見於《症因脈治》卷四,其描述如下:「血滯腹痛之症,不作脹,不飽滿,飲水作呃,遇夜更痛,痛於一處,定而不移,服行氣消化之藥不應,以熱物熨之稍減。」意指此類腹痛特徵為局部固定痛感,夜間加劇,且行氣消導藥物難以奏效,然以溫熱外敷可稍緩。
病因病機
血滯腹痛主要因以下因素導致氣血瘀阻:
- 七情郁結:憂思惱怒致肝氣鬱滯,氣滯則血行不暢,久而成瘀。
- 飲食不節:過食生冷或油膩厚味,損傷脾胃,運化失常,濕濁內停,阻礙氣血。
- 跌僕損傷:外傷或產後惡露不盡,使離經之血停滯經絡,瘀阻作痛。
瘀血內停,脈絡不通,不通則痛,故表現為痛處固定、拒按;夜間陰盛,氣血運行更為遲滯,故疼痛加劇;熱熨可溫通經脈,暫緩血瘀,因而症狀稍減。
治療原則
治法當以活血祛瘀為主,兼調氣機,使瘀去新生,氣血調和。臨床常用方劑如下:
- 桃仁承氣湯:適用於瘀熱互結,腹痛拒按,兼見煩躁譫語者,以桃仁、大黃破血逐瘀。
- 桃仁當歸湯:重在養血活血,適合血虛兼瘀者,當歸補血,桃仁化瘀。
- 戊己湯(含白芍、吳茱萸等):調和肝脾,緩急止痛,兼治氣血失和之症。
- 少腹逐瘀湯:專攻下焦瘀血,少腹刺痛、經行不順者宜之,以小茴香、肉桂溫通,佐蒲黃、五靈脂化瘀。
鑒別要點
血滯腹痛屬「瘀血腹痛」範疇,然瘀血成因多元,需辨其兼夾:
- 氣滯血瘀者,多見脅脹、脈弦,宜加香附、川芎行氣活血。
- 寒凝血瘀者,得溫痛減、舌黯苔白,可合當歸四逆湯溫經散寒。
- 熱瘀互結者,見口渴舌紅,需配丹皮、赤芍涼血散瘀。
此症與「氣滯腹痛」有別,後者痛無定處、叩之噯氣,治當行氣導滯;與「虛寒腹痛」亦異,虛寒者綿綿作痛、喜按喜暖,當溫中補虛。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