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血痣」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血痣,又稱為血管痣,是一種皮膚或粘膜局部毛細血管持續擴張而引起的赤斑。多因先天性或肝經怒火鬱結而致。好發於面部、頸部或軀幹部,或可發於口腔粘膜等處。
證見初起時,痣色鮮紅,或呈紫紅,境界分明,漸大如豆,略突出於皮面,錶面光滑明亮,壓不褪色,若觸破表皮則流鮮血,所發數多不等,病程緩慢,可無自覺症狀。
治以外治為主,初起可外用水螄散,或用珍珠散外敷,直至痣消而愈。若破潰血出者,可敷貼花蕊石散。若出血甚者,宜內服涼血地黃湯。
以下是《外科正宗》卷四中關於血痣的記載:
「血痣,生於面頸及身體諸處,色鮮紅,或紫紅,境界分明,漸大如豆,略突出於皮面,壓不褪色,若觸破表皮則流鮮血,所發數多不等,病程緩慢,可無自覺症狀。治以外治為主,初起可外用水螄散,或用珍珠散外敷,直至痣消而愈。若破潰血出者,可敷貼花蕊石散。若出血甚者,宜內服涼血地黃湯。」
血痣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病,多發於兒童和青少年,好發於面部、頸部或軀幹部,或可發於口腔粘膜等處。其特點是痣色鮮紅,或呈紫紅,境界分明,漸大如豆,略突出於皮面,錶面光滑明亮,壓不褪色,若觸破表皮則流鮮血,所發數多不等,病程緩慢,可無自覺症狀。
血痣的治療以外治為主,初起可外用水螄散,或用珍珠散外敷,直至痣消而愈。若破潰血出者,可敷貼花蕊石散。若出血甚者,宜內服涼血地黃湯。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