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血痣」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血痣
病名:血痣,又稱血管痣,為皮膚或粘膜局部因毛細血管持續擴張而形成之赤斑。此症首載於《外科正宗》卷四,屬中醫外科範疇。其成因主要分為先天稟賦不足,或後天情志失調所致,尤以肝經鬱火、氣滯血瘀為關鍵病機。
病因病機:
- 肝經怒火鬱結:情志抑鬱或暴怒傷肝,致使肝氣疏泄失常,氣滯則血瘀,瘀熱搏結於肌膚,發為血痣。
- 先天稟賦:部分患者因先天體質虛弱,氣血運行不暢,經脈壅滯,久而形成局部血絡擴張。
- 血熱妄行:素體陽盛,或過食辛熱之品,內熱熾盛,迫血外溢,積於皮表而發。
臨床表現:
- 初起痣色鮮紅或紫紅,邊界清晰,漸增大如豆粒,微微隆起於皮面。
- 表面光滑明亮,按壓不褪色,觸破表皮則見鮮血滲出。
- 可單發或多發,常見於面部、頸部、軀幹,或口腔粘膜等處。
- 病程緩慢,多無痛癢,然反覆摩擦或外傷易致出血不止。
治療方法:
- 外治法:
- 水螄散:適用於初起血痣,可局部外敷以活血散結。
- 珍珠散:具收斂生肌之效,長期使用可促使痣體消退。
- 花蕊石散:若血痣破潰出血,可外敷以止血化瘀。
- 內治法:
- 涼血地黃湯:針對血熱亢盛、出血明顯者,用以清熱涼血、滋陰降火。
- 疏肝活血方:若屬肝鬱氣滯所致,可選逍遙散加桃仁、紅花等活血之品,以調暢氣機、化瘀通絡。
相關中醫理論:
血痣之形成與「絡病」相關,《黃帝內經》言:「陽絡傷則血外溢,陰絡傷則血內溢。」此症屬陽絡損傷,血溢肌表。清代《醫林改錯》進一步闡明「瘀血在絡」為致病基礎,強調活血通絡為治療要旨。
透過辨證論治,針對不同病因與體質調理,可有效改善血痣症狀,並預防其反覆發作。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