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血腫」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血腫
病證名,屬水腫症候之一,因瘀血內阻、水液代謝失常所致。首見於《丹溪心法·水腫》記載:「其皮間有紅縷赤痕者,此血腫也。」意指水腫發作時,皮膚浮腫處若見赤色紋絡或瘀斑,即為血瘀化水之徵象。
病因病機
血腫成因多與「瘀血留滯,血化為水」相關,其病機核心在於:
- 氣滯血瘀:情志鬱結、跌撲損傷或經脈阻塞,導致氣血運行不暢,瘀血內停。
- 血病及水:《血證論》提出「血積既久,其水乃成」,瘀血阻礙三焦氣化,水液輸布失常,外溢肌膚而成腫。
- 婦科經閉誘因:常見於女性經水驟止後發病,因衝任瘀阻,血不循經,轉化為水濕停聚。
臨床表現
- 主症:四肢或全身浮腫,皮色暗滯,皮下可見紅絲赤痕(如細小血絡顯露),按之或有硬結。
- 兼症:
- 婦女月經閉止,繼發水腫,少腹脹滿刺痛、拒按。
- 小便量多而清長(因瘀阻局部,未影響膀胱氣化)。
- 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脈沉澀或弦緊。
中醫治法與方藥
治療以「活血祛瘀為主,佐以利水」,根據病位深淺與兼症選方:
-
活血消腫
- 續斷飲(《婦人大全良方》):續斷、當歸、烏藥、赤芍等,適用於婦人血瘀水腫。
- 桃紅四物湯(《醫宗金鑑》):桃仁、紅花合四物湯,強化活血通絡之效。
-
破瘀逐水
- 代抵當湯(《證治準繩》):大黃、虻蟲、水蛭等,用於瘀結深重、腫勢堅實者。
- 小調經散(《和劑局方》):沒藥、琥珀、當歸,擅消經絡血瘀之腫。
-
通絡利水(腫甚時配合使用)
- 五皮飲加減:桑白皮、陳皮等配伍當歸、蒲黃、丹皮,活血兼行水濕。
- 醋丸方:乾漆(破瘀)、雄黃(散結),以麥芽湯送服,緩攻瘀積。
鑒別要點
與「氣腫」(按之凹陷即起)、「陰水」(脾腎虛寒)不同,血腫特徵在於 腫處色暗、赤紋隱現、痛有定處,屬實證範疇。古籍另載「血分腫」與此相關,指婦人先閉經後水腫,需與水分病(先水腫後閉經)區分。
(參見《雜病源流犀燭》《醫林改錯》對瘀血致水的論述)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