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熏灸」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熏灸
熏灸為中醫傳統灸法之一種,主要利用艾草或其他中藥材煮沸後產生之熱氣,或直接點燃藥材所生之煙霧,對患處進行燻蒸治療。此法融合了灸療之溫熱作用與藥物之氣味功效,乃中醫外治法中兼具物理與化學作用之特殊療法。
歷史沿革
熏灸療法歷史悠久,早在東晉葛洪所著《肘後備急方》中即有記載:「中風掣痛,不仁不隨,並以乾艾斛汗,揉團納瓦甑中,並下塞諸孔,獨留一目,以痛處著甑目而燒艾熏之,一時即知矣。」明代李時珍於《本草綱目》更詳述各種熏灸之應用,如治療鵝掌風與瘡疥之具體方法。
操作方法
熏灸之法可分為兩大類:
- 蒸氣燻法: 將艾葉或其他藥材放入水中煎煮,待藥液沸騰產生蒸氣後,將患處置於蒸氣上方燻蒸。如《本草綱目》所載治療鵝掌風之法:「蘄艾真者四五兩,水四五碗,煮五六滾,入大口瓶內盛之,用麻布二層縛之,將手心放瓶上熏之,如冷再熱。」此法溫和,適合皮膚脆弱或畏火者。
- 煙燻法: 直接將藥材點燃,使其產生煙霧燻灼患處。如《本草綱目》記載之治瘡疥方:「熟蘄艾一兩,木鱉子三錢,雄黃二錢,硫黃一錢,為末揉入艾中,分作四條,每以一條安陰陽瓦中,置被里烘熏。」此法藥力較強,煙霧中藥物成分可直接作用於患處。
治療原理
熏灸之治療效果主要基於以下機制:
- 溫熱作用:借助艾草燃燒或藥液蒸氣之溫熱刺激,促進局部氣血循環,達到溫通經絡、散寒除濕之效。
- 藥物作用:藥材燃燒或蒸煮後,其有效成分隨蒸氣或煙霧滲透皮膚,發揮特定藥理作用。如艾葉具溫經止血、散寒止痛之功;雄黃能解毒殺蟲;硫黃可止癢殺蟲。
- 芳香療法:某些藥材燃燒後產生之芳香氣味,透過嗅覺神經影響人體氣機,調和臟腑功能。
臨床應用
熏灸在中醫臨床常用於以下症狀:
- 皮膚疾患:如鵝掌風(手癬)、瘡疥、濕疹等皮膚病。《本草綱目》特載熏法治瘡疥,採用艾葉配伍殺蟲解毒之品。
- 風濕痹痛:對於關節疼痛、肌肉酸楚,尤其是寒濕型痹證,熏灸能溫散寒濕,通痹止痛。
- 中風後遺症:如《肘後備急方》所述,用於中風後肢體掣痛、感覺異常之症狀。
- 婦科疾病:用於宮寒不孕、帶下清稀等寒證,或產後風寒侵襲之症。
藥物配伍
熏灸常以艾葉為主藥,並根據不同病症配伍其他藥物:
- 治皮膚癢疹:常配雄黃、硫黃等殺蟲止癢藥
- 治風濕痹痛:可加羌活、獨活、威靈仙等祛風濕藥
- 治寒性咳喘:可配伍麻黃、細辛等溫肺散寒藥
《本草綱目》記載之瘡疥熏方即為複方代表:以艾葉為君藥,配伍木鱉子解毒消腫,雄黃解毒殺蟲,硫黃止癢殺蟲,諸藥協同發揮療效。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