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熏眼法」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燻眼法

燻眼法為中醫眼科外治方法之一,係以藥物煎煮後所生之蒸氣熏療眼部疾患,此法首載於《秘傳眼科龍木論》。其原理藉由藥性隨溫熱之氣直達目竅,既能疏散風熱、活血通絡,亦可濡潤眼目,適用於眼乾澀痛、迎風癢淚、白睛赤脈及某些瞼緣疾病等證候。

理論依據
中醫認為「目為宗脈之所聚」,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而燻眼法透過藥氣之溫通作用,可開泄腠理、宣行氣血。其熱力能助藥性升發,直趨病所,改善局部氣血瘀滯或津液虧耗之狀。如風熱外襲者,可選用桑葉、菊花等辛涼之品;若肝血不足而目澀者,則配以當歸、枸杞等養血藥物。

常用方藥舉隅

  1. 疏風清熱:金銀花、連翹、薄荷、防風,適用於風熱目赤腫痛。
  2. 養血潤燥:當歸、白芍、決明子,宜於肝血不足之乾澀昏花。
  3. 消腫退翳:秦皮、穀精草、密蒙花,多用於翳膜遮睛或目赤多眵。

操作要點
取藥材適量,以清水煎沸後,傾藥汁於潔淨器皿中,乘藥液蒸騰之際,將患眼置於適當距離處熏蒸。燻時宜微閉雙目,令藥氣緩注眼瞼及白睛,每次約十至十五息,每日可反覆數次。若配合內服湯劑或針灸,其效尤彰。

此法治外障眼病療效獨到,然須考辨證型,擇藥而施,方契合「熱者寒之,燥者潤之」之則,展現中醫「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的整體調治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