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尋常渴」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尋常渴

證名,指一般性的口渴症狀,與「消渴」有別,故稱「尋常渴」。此證多因津液耗傷或氣化不利所致,屬臨床常見之輕症,尚未達消渴病之陰虛燥熱程度。

中醫病機

  1. 津液不足:外感熱邪、汗出過多,或燥邪傷津,致口乾咽燥。
  2. 氣化失常:肺脾氣虛,水液輸布受阻,或陽虛不化津,雖飲水而口渴不解。
  3. 濕滯中焦:水濕內停,氣機不暢,津不上承,反見口乾而不欲飲。

鑑別要點

  • 與消渴區別:消渴屬「三消」範疇,伴多飲、多食、多尿及形體消瘦;尋常渴僅暫性口乾,無典型三多症狀,如《證治準繩·雜病》所言:「口燥咽乾,此尋常渴,非消渴證。」
  • 與陰虛內熱區別:陰虛渴多見夜間加重、舌紅少苔;尋常渴舌象多無明顯熱象,或見白膩苔(濕滯者)。

治療方向

  • 津傷者:宜生津潤燥,選用麥冬、天花粉、蘆根等。
  • 氣虛不布津:健脾益氣,如四君子湯加葛根升清。
  • 濕滯中焦:化濕醒脾,以藿香、佩蘭、蒼朮等芳香化濕,佐少量生津之品。

古籍補充
《黃帝內經》提及「五臟化液」,心主汗,肺主涕,津液代謝與臟腑密切相關;《傷寒論》中針對陽明熱盛之「口渴」用白虎湯,與尋常渴之輕症有異。此證雖微,亦需審因論治,免貽誤病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