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巡經傳」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巡經傳
巡經傳,又稱「循經傳」,為中醫外感病傳變方式之一,記載於元代王好古所著之《此事難知》。此術語源自《傷寒論》六經辨證體系,指外邪隨經脈循行之次第,由表入裡、由淺至深層遞傳變的病理過程。
理論基礎
中醫認為,人體十二經脈氣血相通,外邪侵襲後,常依「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之序傳遞,此即「循經而傳」的典型表現。例如:
- 太陽經受邪,初見惡寒發熱、頭項強痛;
- 若未解,邪氣可內傳陽明經,出現壯熱、汗出、煩渴等裡熱證;
- 進一步深入少陽經,則見往來寒熱、胸脅苦滿等半表半裡證。
此傳變反映邪正盛衰的動態關係,其速度與患者正氣強弱、外邪性質密切相關。
與其他傳變方式的區別
- 越經傳:邪氣躍過一經或多經傳遞,多因正氣失調或經絡鬱滯所致。
- 表裡傳:互為表裡的經脈間直接傳變(如太陽傳少陰)。
- 直中:邪氣不經三陽經,直犯三陰,多見於素體虛寒者。
臨床意義
巡經傳的辨識有助於預判病情發展,例如《傷寒論》中「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即提示邪已化熱,可能向陽明過渡。醫者可據此提前干預,截斷傳變途徑。
此概念亦體現中醫「整體觀」與「經絡學說」的結合,為外感病辨證論治的重要依據。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