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巡經得度傳」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巡經得度傳
病因病理學術語,首見於元代王好古《此事難知》。此為傷寒病的特殊傳變形式,指病邪不循六經常序(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而從太陽經直接內傳厥陰經之現象。其機理與經絡循行特性及陰經氣血分布密切相關。

理論基礎

  1. 經絡循行特點
    六經之中,僅足厥陰肝經與督脈上行巔頂,與足太陽膀胱經交會於「百會穴」。太陽為諸陽之表,主一身之藩籬;厥陰為陰經之盡,主藏血調節。兩經通過巔頂形成特殊聯繫,為「越經傳」提供結構基礎。
  2. 病理機制
    當太陽表證未解時,若患者素體肝血不足,或邪勢亢盛,病邪可趁虛直犯厥陰,展現「巡經得度」之傳變。此過程避開中間陽明、少陽等經,反映邪氣「擇虛而居」的特性,亦與《內經》「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相呼應。

臨床表現

  • 太陽階段:初起惡寒發熱、頭項強痛、脈浮。
  • 厥陰階段:驟現乾嘔、吐涎沫、頭痛(尤以巔頂為甚)、四肢厥冷,甚或寒熱錯雜(如消渴、下利後重)。此與《傷寒論》厥陰病提綱契合,卻起病迅捷,提示直中深層。

與相關概念區別

  • 越經傳:泛指不按順序的跨經傳變,如太陽→少陽。
  • 直中:多指邪氣直犯三陰,未必依經絡關係。
  • 巡經得度傳特指太陽→厥陰之「跨陰陽層次」傳變,強調經脈交會與邪氣動態的病理聯繫。

學術價值
此說補充六經傳變理論,揭示經絡系統的立體網絡關係。後世溫病學「逆傳心包」與此有異曲同工之妙,均突顯疾病傳變的複雜性與經絡臟腑互動的深層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