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循法」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循法

循法為中醫針刺輔助手法之一,旨在透過手指於針刺穴位所屬經絡上下推循,以促進經氣運行、幫助得氣。此法源自《黃帝內經》,後世醫家如《針經指南》、《針灸問對》等進一步闡述其操作與原理,是中醫針灸臨床常用以調動氣血的重要技術。

技術源流

循法最早見於《素問·離合真邪論》所言:「捫而循之」,意指透過觸摸與推循經絡,引導氣血流通。元代《針經指南》明確定義:「循者,凡下針於穴部分經絡之處,用手指上下循之,使氣血往來而已。」明代《針灸問對》則具體描述其操作方式,例如針刺手陽明大腸經之合谷穴時,若氣不至,可用三指指腹沿經脈從針旁至曲池穴來回撫摩,促使氣血循經而至。

操作原理

循法的核心在於「通經導氣」。中醫認為,經絡是氣血運行的通道,而針刺得氣的關鍵在於經氣的調動與匯聚。透過手指沿經絡推循,可產生以下作用:

  1. 激發經氣:透過物理刺激,激活經脈中潛伏的氣血運行。
  2. 疏導滯氣:若局部氣血壅滯,循法可協助疏散瘀阻,使氣機通暢。
  3. 引氣至穴:將遠端經氣引導至針刺部位,增強得氣效應。

臨床應用

循法多用於針刺後經氣未至或氣行遲緩時。其操作須遵循經脈走向,例如:

  • 手三陽經:從手走向頭,循法應由肢端向軀幹方向推循。
  • 足三陰經:從足走向胸腹,循法需順應其上行特性。

若配合其他輔助手法如「彈法」、「刮法」,可進一步增強調氣效果。此外,循法亦可用於針刺前的準備,透過輕柔循按,使患者經脈鬆弛,減少進針時的緊張感。

理論基礎

循法與經絡學說密切相關,尤其體現「不通則痛,通則不痛」的治療思想。《靈樞·九針十二原》強調:「刺之要,氣至而有效」,而循法正是以柔和的手法輔助氣至。其作用機理可從兩方面理解:

  1. 經皮刺激效應:透過觸覺刺激皮部,間接影響深層經氣。
  2. 生物力學傳導:推循產生的機械波可能沿筋膜網絡傳遞,調節組織微環境。

此手法不僅適用於體針,於耳針、頭針等微針系統中亦可變通使用,展現中醫「通調氣血」的核心治療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