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醫家<綽爾濟>的簡介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綽爾濟

綽爾濟,明末清初著名蒙醫學家,蒙古族,出身墨爾根氏。其醫術精湛,尤擅外傷治療,於天命年間(1616-1626年)歸附後金,以獨特療法治癒多例重症傷患,名噪一時。

醫術特色與臨床案例

  1. 箭傷治療
    綽爾濟善於處理戰傷,尤精於箭鏃取出與創口癒合。據載,白旗先鋒鄂碩於戰場中箭,生命垂危,綽爾濟為其拔除箭鏃後,外敷特製良藥,使傷口迅速癒合。此療法結合蒙古醫學「清熱解毒、活血生肌」之原則,可能使用具消炎止血功效的草藥,如大黃、地榆等,以促進組織修復。
  2. 駝腹療法
    都統武拜身中三十餘箭,陷入昏迷,綽爾濟以「剖白駝腹,置人其中」之法救治。此術源自蒙古傳統療法,利用駱駝腹腔的溫熱與濕氣,維持傷者體溫,並可能透過駱駝體內生物熱效應,刺激氣血運行,緩解失血性休克。類似中醫「溫熨」之理,強調「寒者熱之」的治療思路。
  3. 骨傷整復
    對於手臂屈伸不利之症,綽爾濟先以熱鑊蒸氣熏蒸患處,軟化筋絡,再以斧椎敲擊骨節,配合手法揉按,使錯位之骨復位。此法融合蒙古「震動復位」與中醫「正骨」技術,熱熏相當於中醫「燻蒸療法」,可舒筋活絡;而椎骨揉按則類同「導引按蹻」,透過外力調整關節結構。

醫學理論背景

綽爾濟的療法體現蒙醫與中醫的共通理念:

  • 氣血論:重視外傷後氣血瘀滯的疏通,如熱熏與駝腹療法皆旨在促進氣血流通。
  • 自然療法:善用動物(駱駝)與自然熱源(蒸氣),符合「天人相應」的傳統醫學觀。
  • 外治技術:強調手法與物理療法,與中醫「外治宗岐黃」之說相呼應。

其醫案不僅展現蒙醫獨特經驗,亦反映明清時期民族醫學的交流與融合,為中醫骨傷科與外治法提供重要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