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循際」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循際,經外穴別名。出《備急千金要方》。即長谷。見該條。
循際穴,出《備急千金要方》。別名長谷。在下腹部,當臍中下1寸,距前正中線4寸。布有髂腹下動、靜脈分支,髂腹下神經。主治腹痛,腸鳴,泄瀉,痢疾,疝氣,小便不利。
循際穴,經穴別名。即天樞。參見該條。
天樞穴,出《靈樞·本輸》。別名循際。在下腹部,當臍中下1寸,距前正中線4寸。布有髂腹下動、靜脈分支,髂腹下神經。主治腹痛,腸鳴,泄瀉,痢疾,疝氣,小便不利。
【定位】
在下腹部,當臍中下1寸,距前正中線4寸。
【解剖】
在腹直肌腱膜下,深層為腹橫肌;有髂腹下動、靜脈分支,髂腹下神經。
【主治】
腹痛,腸鳴,泄瀉,痢疾,疝氣,小便不利。
【操作】
直刺0.5-1寸,可灸。
【針刺感覺】
局部酸脹,可向下腹部放散。
【臨床應用】
(1)腹痛。本穴為腹部急性疼痛的常用穴位。如急性闌尾炎、急性腸炎、急性胃腸炎、急性腹膜炎等,均可取本穴針刺或艾灸,以緩解疼痛。
(2)腸鳴。本穴為腸鳴的常用穴位。如腸鳴腹瀉、腸鳴便秘等,均可取本穴針刺或艾灸,以緩解腸鳴。
(3)泄瀉。本穴為泄瀉的常用穴位。如急性腸炎、慢性腸炎、痢疾等,均可取本穴針刺或艾灸,以緩解泄瀉。
(4)痢疾。本穴為痢疾的常用穴位。如急性痢疾、慢性痢疾等,均可取本穴針刺或艾灸,以緩解痢疾。
(5)疝氣。本穴為疝氣的常用穴位。如腸系膜疝、腹股溝疝等,均可取本穴針刺或艾灸,以緩解疝氣。
(6)小便不利。本穴為小便不利的常用穴位。如急性尿道炎、慢性尿道炎、前列腺炎等,均可取本穴針刺或艾灸,以緩解小便不利。
【穴位配伍】
(1)配大腸俞、足三里,有緩解腹痛的作用。
(2)配中脘、足三里,有緩解腸鳴的作用。
(3)配大腸俞、三陰交,有緩解泄瀉的作用。
(4)配大腸俞、氣海,有緩解痢疾的作用。
(5)配大腸俞、足三里,有緩解疝氣的作用。
(6)配中極、三陰交,有緩解小便不利的作用。
【注意事項】
本穴為腹部急性疼痛的常用穴位,如有急性腹痛,應先去醫院就診,明確病因,再行針灸治療。
【參考資料】
1.《針灸學》(第8版),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2年。
2.《中醫學基礎理論》(第8版),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