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循際」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循際

定義與源流

循際為中醫經穴別名,最早見載於唐代孫思邈所著《備急千金要方》。此名在歷代醫籍中主要有兩種指稱:

  1. 經外奇穴別名:指「長谷」穴,《千金要方》云:「循際穴,在夾臍旁五寸。」其位置有別於十四經穴系統。
  2. 經穴別名:指足陽明胃經之「天樞」穴,《針灸甲乙經》等古籍亦有記載此別稱。

定位與解剖

作為長谷穴

  • 標準定位:位於腹部,當臍中旁開五寸(約合現代解剖學的7.5厘米),左右各一。
  • 局部解剖:深層為腹外斜肌、腹內斜肌和腹橫肌,分布有第10肋間神經外側皮支及伴行的動靜脈。

作為天樞穴

  • 標準定位:臍中旁開二寸(約3厘米),屬於足陽明胃經。
  • 解剖層次:淺層有第10肋間神經前皮支分布,深部有小腸及腹主動脈分支。

主治功效

長谷(循際):經外奇穴系統

  • 消化系統:主治腹脹、腸鳴、完穀不化等脾胃失調症狀。
  • 水液代謝:用於水腫、小便不利等水液運化失常病症。
  • 特定功效:古代醫籍記載對「久洩痢不瘥」有特殊療效。

天樞(循際):胃經要穴

  • 腸腑樞紐:為大腸之募穴,主調腸腑氣機,治腹痛、泄瀉、便秘等症。
  • 氣血調節:《針灸大成》謂其能「調中和胃,理氣健脾」。
  • 婦科應用:配合三陰交可治月經不調、痛經等婦科疾病。

操作技法

  • 刺法:直刺1-1.5寸(天樞穴可深至2寸),局部酸脹感可擴散至同側腹部。
  • 灸法:適用艾炷灸5-7壯,或艾條溫和灸10-15分鐘。
  • 特殊手法:《針灸集成》記載可用「蒼龜探穴」法治頑固性腹瀉。

配伍應用

  • 配足三里:強化健脾和胃之功,治一切脾胃疾患。
  • 配上巨虛:專治大腸功能紊亂,如腸鳴腹瀉。
  • 配中脘、氣海:組成「腹四針」,調理中焦氣機。

理論闡釋

循際穴名體現中醫「氣行有循,病有際會」的理論思想。作為長谷穴時,「谷」喻指氣血匯聚之所;作為天樞穴時,「循」指經氣循行,「際」則表天地氣交之際。此穴在《靈樞》中被形容為「氣之所游行出入」的重要關卡,具有調節經氣雙向運行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