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循經傳」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循經傳之中醫闡微
循經傳,又稱「巡經傳」,乃傷寒病傳變之重要規律,記載於《東垣十書》、《醫學心悟》等典籍。此概念專指外感熱病之邪氣,依「六經」次序遞傳,由表入裡、由淺至深,呈現經脈氣血層次之病理演變。
六經傳變之次序與機理
六經指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其傳變遵循《傷寒論》所立之框架。太陽為表證初始,邪客肌腠;若未解,則可循兩途發展:
- 陽明傳:邪氣化熱入裡,見壯熱、煩渴、脈洪大,屬陽明經證或腑證。
- 少陽傳:邪鬱半表半裡,現往來寒熱、口苦咽乾,屬少陽樞機不利。
若正虛邪盛,病情深入,可續傳三陰:
- 太陰傳:邪入脾經,見腹滿吐利、脈沉緩,屬太陰虛寒。
- 少陰傳:邪及心腎,呈現脈微細、但欲寐,甚則陽衰厥逆。
- 厥陰傳:病至終末,寒熱錯雜,見厥熱勝復、下利吐哕。
循經傳之臨床意義
此傳變模式反映邪正消長之動態:
- 正氣強弱:正氣充盛者,邪多停於三陽;正氣虛衰,則內陷三陰。
- 邪氣特性:風寒初客太陽,若兼濕、熱,可加速傳里或引發越經傳(如太陽直傳少陰)。
與他類傳經之區別
循經傳與「越經傳」(跨經遞傳)、「表裏傳」(相表裡之經互傳,如太陽少陰同病)不同,強調次序性與漸進性,為仲景六經辨證體系之核心範式。然臨證需結合脈症,不可拘泥次序,如直中三陰者,亦屬傷寒變局。
文獻淵源
《傷寒論》雖未明言「循經傳」一詞,然其六經分證實奠基此理。後世醫家如李東垣、程鍾齡等,進一步闡發其機,使此理論成為解析外感病傳變之圭臬。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