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循經感傳現象」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循經感傳現象
循經感傳現象是中醫學中描述人體經絡系統功能活動的一種特殊生理現象,當針灸刺激或其他手法作用於穴位時,受試者能明顯感受到某種特殊感覺(如酸、麻、脹、重、熱、涼等)沿著經脈路線傳導的現象。
概念內涵
循經感傳現象在《黃帝內經》中早有記載,稱為「氣至」或「得氣」。古醫籍《靈樞·九針十二原》云:「刺之要,氣至而有效」,即指出針刺治療中循經感傳的重要性。傳統中醫認為這現象是經氣運行的外在表現,反映了人體氣血在經絡中的流注狀態。
臨床特徵
- 傳導路線:感傳路線多與古典經絡循行路線基本一致,但也存在個體差異。
- 傳導速度:較神經傳導速度慢,約為10-20cm/s,且多有「走走停停」的特點。
- 感傳性質:包括酸、麻、脹、重、熱、冷、蟻走感等多種形式。
- 雙向性:感傳可從刺激點向遠端或近端同時傳導。
- 可阻滯性:施加機械壓力或局部降溫可阻斷感傳。
- 趨病性:感傳常自發地向病所方向移動,顯示與疾病部位的聯繫。
中醫理論解釋
中醫理論對循經感傳現象主要有以下解釋:
- 經氣運行說:認為感傳是經脈之氣運行的外在表現,反映氣血在經絡中的流動狀態。
- 營衛循行說:結合《內經》營衛理論,認為感傳與衛氣在體表的運行密切相關。
- 臟腑相關說:因經絡內屬臟腑,感傳多反映相應臟腑的功能狀態。
- 氣滯血瘀影響:感傳受阻或不暢者,多提示經絡氣血瘀滯的病理狀態。
臨床意義
循經感傳現象在中醫診斷與治療中具有重要意義:
- 辨經診斷:可輔助判斷病變所屬經絡,幫助定位病機。
- 療效預測:感傳明顯者往往預示較好的治療效果。
- 取穴指導:可作為調整刺激穴位和手法的依據。
- 經絡辨證:感傳性質可作為寒熱虛實辨證的參考指標。
此現象為中醫經絡理論提供了重要的現代研究線索,也是溝通中西醫學認識的重要橋樑。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