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循經接氣法」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循經接氣法
循經接氣法屬針刺行氣法之一,又稱「接經行氣法」,為針灸臨床中引導經氣運行、調節氣血的重要手段。該法源於《內經》「刺之要,氣至而有效」的理論基礎,強調通過特定針刺手法,促使經氣沿經絡循行方向接續傳導,以達到疏通經絡、調和陰陽之效。
基本原理
中醫認為,經氣在經絡中的運行若受阻滯,可致氣血失調而引發病證。循經接氣法即針對此問題,通過針刺的提插、捻轉等手法,結合醫者對經氣變化的體察,有目的地引導經氣從一穴傳至另一穴,形成「氣至病所」的效果。此法的核心在於「通」,即藉由接續經氣,修復經絡的連續性,使氣血得以暢行。例如,針刺足陽明胃經之足三里穴後,輔以手法催氣,使經氣沿經上傳至梁丘或更遠部位,即屬循經接氣之應用。
操作要點
- 選穴與配穴:以病變經絡為主,首取其遠端腧穴(如五輸穴、絡穴)為刺激點,再逐步引氣向近端或病所傳導。例如,手太陰肺經病證,可先針刺井穴少商,再引氣上行至經渠、太淵等穴。
- 行針手法:以「飛經走氣」四法(如青龍擺尾、白虎搖頭)為基礎,通過輕緩的捻轉、顫針等技巧,輔以醫者意念引導,促使經氣感傳。手法需「徐而和」,避免粗暴操作導致氣亂。
- 氣至判斷:醫者需敏鋭感知針下沉緊、澀滯等氣至現象,同時觀察患者是否出現痠麻脹重等循經感傳反應。
臨床應用
循經接氣法廣泛應用於經絡瘀滯、氣血不通之證,如痹證(關節疼痛)、半身不遂或經脈失養所致的麻木不仁。以中風後上肢不遂為例,可針刺手陽明大腸經之合谷,再以手法導氣沿經上行,經曲池至肩髃,甚至達於頭面,以恢復經氣貫通。此外,此法亦可用於調和表裏經,如足太陰脾經與足陽明胃經互為表裏,針刺公孫(脾經)時引氣至衝陽(胃經),可增強健脾和胃之效。
與其他行氣法之區別
循經接氣法與「催氣法」「通經接氣法」等皆屬行氣範疇,然其特色在於「循經」與「接續」:
- 催氣法:偏向通過手法激發局部經氣,未必強調經絡傳導。
- 通經接氣法:多用於經氣斷續不接之證,如截癱,注重重新連接斷裂之經氣路徑。
而循經接氣法則更注重「順勢引導」,強化經絡原有的氣血循環,屬於較温和的治氣手段。
理論淵源
此法與《靈樞·九針十二原》所述「刺之而氣至,乃去之」一脈相承,後世醫家如明代楊繼洲於《針灸大成》進一步闡發,提出「有病遠道者,必先使氣直到病所」的觀點,均強調經氣接續對療效的關鍵作用。
綜言之,循經接氣法以經絡學說為根柢,透過精準的針刺技術與經氣調控,體現中醫「通則不痛」的治療思想。其操作雖需豐富經驗,然於臨床疏通經絡、化解痼疾方面,具有獨特價值。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