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循經選穴法」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循經選穴法
循經選穴法乃針灸取穴之重要法則之一,指病發於何經,即於該經循行路線上選取相應腧穴之治療方法,亦稱本經選穴法。此法溯源於《內經》「按其所過之經以調之」之理論,歷代醫家皆極為重視。明代《針灸問對》有云:「病隨經所在,穴隨經所取,庶得隨時應變之理。」《醫學入門》亦強調:「因各經之病而取各經之穴者最為要訣」,足見此法在中醫臨床之重要性。
循經選穴法依據「經脈所過,主治所及」之基本原則,主要可分為循經遠取與循經近取兩大類:
循經遠取:此乃根據「上病下取」之治療原則,對於頭面、軀幹等部位之疾患,選取四肢肘膝關節以下之本經腧穴進行治療。此法體現了經絡「根結理論」與「標本理論」之應用,如:
- 陽明頭痛(前額痛)取合谷(手陽明大腸經)
- 胃脘痛取足三里(足陽明胃經)
- 目赤腫痛取太沖(足厥陰肝經)
循經近取:此乃「就近取穴」原則之體現,選取病變部位附近之本經腧穴進行治療。此法尤其適用於局部症狀明顯之病症,如:
- 肝區疼痛取章門(足厥陰肝經)
- 鼻塞不聞取迎香(手陽明大腸經)
- 耳鳴取聽宮(手太陽小腸經)
臨床上,循經選穴法常與他法配合使用,如:
- 與「異經選穴法」並用,形成表裡經配穴或上下配穴
- 結合「特定穴」理論,選用五輸穴、原穴、絡穴等特殊穴點
- 配合「補瀉手法」,調整經氣虛實
此法之理論基礎源自於:
- 經絡循行理論:經脈內屬臟腑,外絡肢節,溝通上下內外
- 經氣運行規律:經脈氣血如環無端,周流不息
- 穴位主治特性:每一腧穴皆有特定主治範圍
元代滑伯仁《十四經發揮》系統整理經脈循行,為循經選穴奠基理論基礎;明代楊繼洲《針灸大成》更詳述各經要穴之循經應用。《靈樞·經脈》篇指出:「經脈者,所以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正是循經選穴法運用之核心思想。
現代研究顯示,循經選穴能產生特定經絡感傳現象,引發循經性生物電變化與神經-內分泌調節,證實其科學性。此法廣泛應用於各種經絡臟腑病症,為針灸臨床最基本而重要之取穴方法。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