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循元」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循元穴
循元為中醫經絡學說中特定穴位之別稱,首載於明代醫家樓英所著《醫學綱目》。該穴位實為足陽明胃經之要穴——天樞穴的異名,二者同指一處,乃臨床應用與理論探討時互通之名。
穴位定位與歸經
循元(天樞)位於腹部,具體位置在臍中旁開二寸(約當現代解剖學之腹直肌外緣),屬足陽明胃經。此穴不僅為胃經之經氣所發,更為大腸之募穴,主司大腸腑氣之調節,反映《內經》「募穴治腑」之理論精髓。
中醫理論基礎
1. 經氣樞紐作用
其名「天樞」喻意人體上下氣機之樞紐,如《針灸甲乙經》所述:「天樞,大腸募也,一名長谿,一名谷門。」「循元」之名則強調其調暢經氣循環、助元氣歸本之功。
2. 臟腑聯繫
作為大腸募穴,循元直接反映大腸功能狀態,並通過經絡聯繫影響脾胃運化。依《難經》「腹為陰,募在腹」之理,此穴能調整陽明經氣,既可疏泄腸腑積滯,亦能溫補中焦虛寒,體現中醫「同穴雙調」之特性。
臨床應用範疇
歷代醫籍記載其主治包括:
- 腸腑病症:腹脹、泄瀉、便秘、腸癰(類似現代醫學之腸炎、梗阻等)。
- 氣血失調:月經不調、癥瘕積聚(與盆腔循環相關疾患)。
- 中焦氣機紊亂:嘔吐、納呆、水穀不化等脾胃升降失常症狀。
刺灸法與配伍
傳統針灸操作直刺0.8~1.2寸,施以提插捻轉補瀉;灸法則多用于虛寒證,如《千金要方》載「腸鳴泄瀉,繞臍絞痛,灸天樞百壯」。臨床常配伍:
- 配關元、三陰交治婦科病證
- 配上巨虛、足三里調腸腑功能
- 配中脘、氣海理中焦氣滯
循元(天樞)之雙名並存,反映中醫穴位命名多元性,其理論根植於《內經》「經絡所過,主治所及」原則,實踐上則融合臟腑辨證與經絡辨證,為調理腹部疾患之關鍵腧穴。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