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巽風廓」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巽風廓考述

一、名詞溯源

巽風廓為中醫眼科學「八廓」理論之組成名稱,首見於清代沈金鰲《雜病源流犀燭·卷二十二》,其以《周易》八卦配伍自然現象為命名依據。八卦中「巽」卦象徵風,五行屬木,對應東方,故《目經大成》稱其「主肝絡膽腑之清氣」,與「風廓」實為異名同指。

二、理論定位

  1. 八廓理論框架
    八廓將眼部分為八個區域,配合六腑與命門、包絡,形成「外應物象,內連藏府」的診斷體系。巽風廓位處眼白睛(氣輪)東北方,與天廓(乾卦)、地廓(坤卦)等共構空間方位模型。
  2. 經絡臟腑絡屬
    按《證治準繩·七竅門》所載,巽風廓「主肝膽之病」。肝開竅於目,足厥陰肝經「連目系」,膽經起於目銳眥,故風廓病變常反映肝膽瘀熱或升發失常,如目赤脔肉、眵淚黏稠等症。

三、臨床病理表現

  1. 外候特徵

    • 風廓區域血絡虯赤:多因肝鬱化火或膽熱上衝
    • 白睛泛青:肝血不足或膽汁疏泄失司
    • 翳膜自東北方侵襲:常與少阳風火或厥陰風動相關
  2. 古籍證治舉隅
    《銀海精微》論「風廓病」云:「赤脈纏繞,痛澀難開」,宜用羚羊角散清瀉肝膽;若見「青氣濛濛」,則屬肝虛,當以當歸補血湯加減。

四、理論演變

明代王肯堂《醫鏡》將八廓與六氣相合,指巽風廓「應春氣主生發」;清代黃庭鏡進一步闡釋其「司開闔之機」,強調其在調節眼瞼開合與淚液代謝中的作用,擴展了傳統「肝主目」的生理範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