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穴位超聲刺激法」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穴位超聲刺激法,又稱超聲波穴位療法,是中醫外治法中結合現代科技的一種特殊治療手段。此法運用高頻率聲波(通常介於800 kHz至1 MHz之間)透過特製音頭,將聲能精準導入經絡穴位,以達到疏通氣血、調和陰陽之效。

根據中醫理論,此法之作用機理主要體現在三個層面:

  1. 經絡導引:聲波能量可沿經脈傳導,激發經氣運行。《黃帝內經》所言「經脈者,所以行血氣而營陰陽」正為此理基礎。超聲振動能促進經絡中氣血流通,尤擅化解「氣滯血瘀」之證。
  2. 穴位共振:不同穴位對特定頻率聲波會產生共振效應,如足三里穴對低頻聲波反應顯著。此現象暗合《靈樞》「刺之要,氣至而有效」的治療原則,通過聲波誘發「得氣」反應。
  3. 深層調節:超聲波可穿透組織達5-8公分深度,直接作用於深層筋結或臟腑對應穴位。如運用1 MHz頻率刺激背俞穴,能對相應臟腑產生「外治內效」的調節作用。

操作技術要點包括:

  • 聲能參數:常用0.5-1.5 W/cm²強度,配合脈衝式輸出(佔空比20-50%),避免熱效應過強
  • 取穴原則:以辨證選穴為主,結合「以痛為腧」局部取穴法
  • 移動手法:音頭需以緩慢螺旋式移動(每秒1-2 cm),使聲場均勻分布

在臨床應用上,此法對痹證(如肩周炎)、經筋病(如腱鞘炎)及某些內科雜病(如胃脘痛)皆有顯效。古籍《醫宗金鑑》所述「按其經絡,以通鬱閉之氣」的治療理念,在此技術中得到現代詮釋。通過精確控制聲能強度(通常維持在0.8-1.2 W/cm²)與作用時間(每穴3-5分鐘),可實現「氣至病所」而不傷正氣的治療效果。

此療法體現了中醫「傳統理論現代化」的發展方向,將「針灸導氣」理論與聲學物理相結合,為經穴刺激提供了新型非侵入性治療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