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穴位電測定」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穴位電測定
穴位電測定是中醫現代研究中,運用電生理技術探測穴位特性的重要方法,主要分為兩大類:皮膚電阻測定與皮膚電位測定。此技術藉由測量人體皮膚的電性變化,探討穴位與經絡的生理特性,並進一步分析經絡氣血盛衰狀態。
一、皮膚電阻測定
皮膚電阻測定是在施加外部電流的情況下,檢測皮膚局部電阻變化的方法。研究發現,人體某些特定部位的電阻較低,導電性較佳,這些點被稱為「良導點」。多數良導點的位置與傳統經絡穴位相符,此現象支持中醫理論中「穴位是經氣輸注的特殊部位」的觀點。
此類測定通常使用經穴測定儀進行,其原理是透過微弱電流刺激皮膚表面,比較不同區域的導電量高低。研究顯示,全身皮膚電阻呈現由四肢向頭面部逐漸降低的趨勢,其中頭面部(如印堂、人中、承漿等穴)的電阻值普遍較低,而四肢末端的電阻較高。此分布可能與經絡氣血流注的路徑相關,如《靈樞》所述,十二經脈的氣血運行存在「離合出入」的規律。
二、皮膚電位測定
皮膚電位測定則是在不施加外部電流的情況下,直接測量皮膚自然產生的電位變化。研究發現,某些皮膚區域的電位明顯高於周圍組織,這些點被稱為「皮膚活動點」,其數量較傳統穴位更多,部分與已知穴位重合。
皮膚電位的高低與內臟功能之間可能存在一定關聯性。例如,某些臟腑疾病患者的相應經絡穴位會表現出異常電位變化,如肝病患者在太衝、肝俞等穴的電位可能偏高。此現象符合中醫「內臟—經絡—體表」相關的理論,即《內經》所言「有諸內者,必形諸外」。
三、臨床應用
穴位電測定不僅用於驗證經絡穴位的客觀存在,亦可用於輔助診斷,例如:
- 經絡氣血分析:通過測量導電量,評估各經脈的氣血盛衰。如導電量過高可能提示「實證」,導電量過低則可能為「虛證」。
- 穴位定位:在針灸治療前協助精確定位穴位,尤其是對於解剖變異較大的區域。
- 病理反應點檢測:某些疾病會在特定穴位產生異常電阻或電位變化,如胃病可能在足三里出現低電阻反應。
四、理論基礎
從中醫理論來看,穴位電測定的結果與「經脈—氣血—陰陽」的生理機制密切相關。《黃帝內經》提到「經脈者,所以行血氣而營陰陽」,而現代研究顯示,經絡的低電阻特性可能與皮下組織的離子濃度、神經血管分布,以及結締組織的導電結構有關。此外,某些穴位(如原穴、背俞穴)的電特性變化尤其明顯,可能與其「調控臟腑」的功能相關。
穴位電測定為中醫經絡理論提供了科學化的研究手段,並進一步深化了對經絡實質的認識,是中醫現代化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