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穴位冷激法」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穴位冷激法

穴位冷激法,為中醫外治法之一,意指於特定穴位施以寒冷刺激,以調節經絡氣血、平衡陰陽,從而達到治療疾病之效。此法源遠流長,歷代醫籍中多有記載,如《本草綱目》所述,以白礬末填臍,再滴以新汲水,藉冷氣透腹以通利二便,即屬此法之具體應用。

理論基礎

中醫認為,冷熱之性可影響經絡氣血運行。《黃帝內經》提出「寒者熱之、熱者寒之」之治則,而穴位冷激法即依「寒能清熱、收引」之性,針對實熱證或局部氣血壅滯之病症發揮效驗。寒氣刺激經穴,可引邪外出,疏通經絡,亦能抑制過亢之陽氣,達到鎮靜、止痛之效。

操作方法

  1. 傳統冷激法
    多以天然寒涼之物施術,如《本草綱目》載白礬配新汲水之例,或取井底泥、冰片等敷貼穴位,利用其物理性低溫與藥性雙重作用。
  2. 現代改良法
    如以氯乙烷噴射穴位,利用其瞬間揮發降溫之特性,快速刺激表皮感受器;或採用乾冰(固態二氧化碳)局部接觸,使皮膚產生短暫充血反應,激發經氣流動。

適應症狀

穴位冷激法多用於以下情況:

  • 實熱證:如高熱煩躁、咽喉腫痛,可選大椎、曲池等穴清瀉熱邪。
  • 急性痛症:如風火牙痛,冷激合谷穴以緩解疼痛;跌打損傷初期,局部冷激可減輕瘀腫。
  • 氣滯血瘀:透過寒性收引,促進局部氣血重新分布,改善經絡阻塞。

經典配伍思路

依辨證取穴,結合冷激特性:

  • 熱毒蘊結:配合井穴(如少商、商陽)刺血後冷激,加強瀉熱。
  • 陽亢失眠:於湧泉穴施冷,引火下行以安神。

此法治病體現中醫「以偏糾偏」之智慧,然具體應用須據患者體質、病機深淺而變通。歷代醫家對冷熱刺激之技法積累甚豐,穴位冷激法亦在此脈絡下發展,成為外治手段之一要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