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穴位壓痛診斷法」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穴位壓痛診斷法

穴位壓痛診斷法為中醫針灸臨床診斷方法之一,主要通過對經絡穴位的按壓觸診,觀察其異常反應,輔助判斷臟腑經絡病變。其理論基礎源自《黃帝內經》所載「有諸內者,必形諸外」,認為體內氣血失調或臟腑病變可反映於體表特定穴位,表現為壓痛、硬結、凹陷或溫度變化等現象。

操作方法

醫者以拇指或食指指腹,沿經絡循行方向或特定穴位(如背俞穴、原穴、郄穴等)施以均勻壓力,進行滑動或按揉。重點探查以下反應:

  1. 壓痛:穴位出現明顯痠脹疼痛感,多與對應臟腑實證或經氣阻滯相關。
  2. 結節或條索:觸及皮下硬結、顆粒感,常見於慢性病或氣滯血瘀證。
  3. 凹陷或鬆弛:穴位局部肌肉塌陷無力,多提示氣血虧虛或臟腑功能衰退。

經絡學說與診斷依據

中醫認為,十二經脈與奇經八脈內連臟腑,外絡肢節。例如:

  • 背俞穴壓痛:如肺俞穴壓痛可能反映肺部疾患,肝俞穴異常多與情志失調相關。
  • 特定要穴反應:原穴(如太淵穴)可診斷臟腑虛實;郄穴(如孔最穴)多用於急症辨別。
  • 阿是穴:無固定位置,以壓痛點為穴,反映局部經氣瘀阻,常見於痹症或扭傷。

臨床應用與中醫理論結合

此法常與四診合參,結合脈象、舌診等綜合分析。例如:

  • 肝鬱氣滯:太衝穴壓痛明顯,或伴脅肋脹痛。
  • 脾胃虛弱:足三里穴鬆軟無力,或中脘穴按之涼感。
  • 腎氣不足:腎俞穴凹陷,或湧泉穴敏感度降低。

穴位壓痛診斷法體現中醫「司外揣內」的整體觀,通過外察經絡異常,推斷內在病機,為針灸選穴或藥物歸經提供依據,亦可用於療效評估,如治療後穴位壓痛減輕,提示氣血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