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穴俞」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穴俞,又稱腧穴,出自《素問‧生氣通天論》,為中醫經絡理論之核心概念,指人體氣血輸注於體表之特定部位,亦是針灸、推拿等外治法的施術關鍵。其名「腧」通「輸」,寓有轉輸氣血之意;「穴」則為孔隙之象,揭示經脈之氣在此匯聚通行。

一、穴俞之理論基礎

  1. 經絡體系之樞紐
    穴俞分佈於十二正經、奇經八脈及經別、絡脈等網絡中,依《靈樞‧九針十二原》所述:「節之交,三百六十五會」,言其與天相應,對應週身氣機循環。臨床取穴遵循「經脈所過,主治所及」原則,如足三里屬足陽明胃經,可調脾胃之疾。
  2. 氣血輸注之門戶
    《難經‧六十七難》強調:「五臟募皆在陰,而俞在陽」,說明俞穴為臟腑之氣轉輸於背腰陽部之處(如膀胱經之背俞穴),而募穴則位於胸腹陰部,二者前後呼應,共司內外氣機調節。

二、穴俞之分類與特性

  1. 按歸經分類

    • 十四經穴:隸屬十二正經與任督二脈,具系統性主治作用,如手太陰肺經之太淵穴主氣虛咳喘。
    • 經外奇穴:未歸入正經而療效顯著者,如太陽穴之治頭痛、腰痛穴之緩急性腰扭傷。
  2. 按功能特性

    • 五輸穴:見於《靈樞‧九針十二原》,指井、滎、輸、經、合五類穴位,對應五行生剋。如肝經之太沖穴屬輸土,可疏肝理氣。
    • 原穴與絡穴:原穴為臟腑原氣所駐(如太溪為腎經原穴),絡穴溝通表裡兩經(如列缺聯絡肺與大腸經)。

三、穴俞之臨床運用

  1. 診斷作用
    《靈樞‧邪客》云:「審察澤夭,以觀成敗」,意指穴俞處可出現壓痛、結節等反應,輔助辨證。如肝俞穴異常多與情志失調相關。

  2. 治療作用

    • 近治作用:穴位所在即主治所及,如睛明穴治目疾。
    • 遠治作用:循經取穴以調遠端病證,如合谷穴可止牙痛。
    • 特殊作用:如至陰穴矯正胎位、百會穴昇陽舉陷,體現穴俞雙向調節之效。

四、穴俞與陰陽五行之聯繫

穴俞之應用深合陰陽平衡思想,如任脈屬陰,督脈屬陽,二者穴位相配可調和全身陰陽。五行理論則見於五輸穴配屬(如肺經少商屬井木),結合子母補瀉法治療臟腑虛實。

穴俞之學,融貫天人相應、形神一體之中醫整體觀,其體系嚴密而靈活,實為傳統醫學辨證施治之重要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