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啘」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啘(噦)

啘是一種乾咳而無痰的嘔吐症狀,又稱乾嘔。其病因主要與飲食不節、情志不遂、勞倦過度等因素有關。飲食不節,過食生冷、油膩、辛辣等食物,可損傷脾胃,導致脾胃功能失調,氣機升降失常,而出現啘的症狀。情志不遂,如長期抑鬱、焦慮、悲傷等,可導致肝氣鬱結,氣機不暢,而出現啘的症狀。勞倦過度,可導致氣血兩虛,脾胃功能失調,而出現啘的症狀。

啘的臨床表現主要為乾咳而無痰,或有少量粘稠的痰液。此外,還伴有胸悶、心煩、噁心、嘔吐等症狀。乾咳而無痰是啘的主要特徵,痰液少或無痰,常為粘稠、白色或黃色。胸悶、心煩、噁心、嘔吐等症狀多見於病情較重者。

治療啘時應根據其病因辨證施治。飲食不節所致的啘可使用半夏厚朴湯、蘇子降氣湯等方藥。情志不遂所致的啘可使用香砂六君子湯、柴胡疏肝散等方藥。勞倦過度所致的啘可使用人參養榮湯、歸脾湯等方藥。

預防啘的方法包括飲食宜清淡,少食生冷、油膩、辛辣等食物;維持心情舒暢,避免情緒激動;合理安排勞逸,避免過度勞累;適度鍛煉,增強體質。

如果出現乾咳而無痰、胸悶、心煩、噁心、嘔吐等症狀,應及早就醫,以免延誤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