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外板」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外板

外板為中醫解剖名稱之一,專指牙齒外顯之部位,與內床(齒根所附之處)相對應。《奇效良方・卷六十二》明確記載:「外板則為牙,內床則為齒。」此論述區分了牙與齒在中醫生理解剖中的不同定位:外板屬陽,主司咬合切磨,形於外而可見;內床屬陰,藏於齦肉之下,固齒而連根。

中醫理論中,牙齒健康與腎氣、胃經密切相關。腎主骨,齒為骨之餘,故腎氣充盛則外板堅固;足陽明胃經循行過齒齦,胃火亢盛可上灼外板,致牙齦腫痛、齒搖鬆動。此外,《黃帝內經》提及「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髮長」,說明外板之生長替換與腎氣盛衰相應,為先天稟賦之表徵。

於臨床辨證上,外板色澤形態亦為診察要點。健康者外板應呈潤白,質地堅硬;若色黃暗滯,多與濕熱內蘊或腎陰虧虛有關;齒面蠹蝕(蛀牙)則常歸因於胃經郁火或飲食積滯。傳統中醫治法如清胃瀉火、滋陰益腎等,皆可調護外板功能。

此名詞雖簡,然涵蓋中醫對口腔局部與整體關聯之認識,反映「形諸外,本於內」之辨證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