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醫家<淳於意>的簡介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淳於意(約前205-?年)

生平與師承

淳於意乃西漢著名醫學家,齊國臨菑(今山東臨淄)人氏。曾任齊國太倉令,故後世尊稱其為「倉公」或「太倉公」。年少時即對醫方之術展現濃厚興趣,聞同郡唐里公孫光精通古方傳承,遂拜其為師。公孫光授以秘傳之「調理陰陽」方術與「傳語法」,淳於意皆悉心記錄並運用於臨床。

至高後八年(前180年),公孫光舉薦淳於意予同郡元里公乘陽慶。時陽慶年逾七十而無子嗣,遂傾囊相授畢生所學,包括《脈書》、《五色診》、《奇咳術》、《上下經》、《揆度陰陽外變》、《藥論》、《石神》、《接陰陽禁書》等珍貴醫籍。淳於意潛心研讀三載,融會貫通後始為人診治,療效卓著。

醫學成就與診籍創制

漢文帝四年(前174年),淳於意遭人誣告,其女緹縈上書陳情,願以身代父受刑,文帝感其孝心而赦免之。後文帝詔見淳於意,詳詢其行醫始末。淳於意呈報「診籍」二十五例,開創中醫病歷記錄之先河。

診籍特色

  1. 病種廣泛:記載肺消癉、不乳、沓風、曉瘕等二十三種病證,涵蓋內、外、婦、兒諸科
  2. 社會層面:診治對象上至王侯貴胄,下至奴僕庶民
  3. 治法多元:以方藥為主,兼施針刺、艾灸、外敷等法
  4. 實事求是:如實記錄成功經驗與失敗教訓,體現嚴謹治學態度

學術傳承

淳於意門下弟子眾多,著名者有:

  • 宋邑:精於脈診
  • 高期:擅長藥性配伍
  • 王禹:專攻針灸療法
  • 馮倍:深研五色診法
  • 杜信:傳承奇咳術
  • 唐安:精通陰陽調理

諸弟子各有所長,使淳於意之學術得以發揚光大。

醫學思想與貢獻

淳於意之醫學體系融合黃老道家思想與陰陽五行學說,主要特點如下:

診斷技術

  1. 脈診創新:發展《脈書》理論,強調三部九候診法
  2. 五色診法:通過面色變化判斷臟腑病變,與《內經》「五色主病」理論相呼應
  3. 奇咳術:獨特聽診技術,通過患者咳嗽聲音辨別病位深淺

治療特色

  1. 辨證施治:根據《上下經》理論,區分疾病在「上」(陽)或「下」(陰)之不同
  2. 陰陽調和:運用《揆度陰陽外變》方法,調節人體陰陽平衡
  3. 方藥運用:重視藥物配伍禁忌,記載於《藥論》之中
  4. 外治技術:結合《石神》所載砭石療法與灸法、敷法等外治手段

淳於意之診籍實為現存最早之系統性醫案記錄,其記載之診療過程與辨證思路,為後世中醫臨床醫學發展奠定重要基礎,在中國醫學史上具有承先啟後之關鍵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