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外感喘逆」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外感喘逆
定義與病因
外感喘逆為中醫病證名,指因外感六淫邪氣(風、寒、暑、濕、燥、火)侵襲人體,導致肺氣宣降失常,氣機上逆而引發的氣喘症狀。此證首載於《症因脈治·喘症論》,屬外邪犯肺的實喘範疇,與內傷氣喘(如痰飲、氣虛所致者)有別。
病機分析
肺為嬌臟,主宣發肅降,外合皮毛。六淫邪氣從口鼻或肌表侵入,首犯肺衛,使肺氣壅塞,宣肅失司。邪氣與正氣相搏,氣道不利,故見呼吸急促、胸悶氣逆。其病機關鍵在於「肺失宣降,氣逆作喘」,臨床須辨明邪氣屬性(如風寒閉肺、暑濕鬱蒸等),方能對證施治。
常見證型
-
風寒喘逆
- 病因:風寒之邪外束,毛竅閉塞,肺氣鬱閉。
- 表現:喘促氣急,喉中痰鳴,痰稀色白,兼惡寒發熱、無汗、頭痛身痛,舌苔薄白,脈浮緊。
- 治法:辛溫解表、宣肺平喘,方如麻黃湯加減。
-
暑濕喘逆
- 病因:長夏感受暑濕,邪蘊肺胃,濕阻氣機。
- 表現:喘咳痰黏,胸膈痞滿,身熱煩渴,汗出不暢,舌紅苔黃膩,脈濡數。
- 治法:清暑化濕、降氣平喘,方如新加香薷飲合三仁湯。
-
燥火喘逆
- 病因:秋令燥熱傷肺,或溫邪上受,灼津成痰。
- 表現:乾咳無痰或痰少而黏,氣逆而喘,咽乾鼻燥,舌紅少津,脈細數。
- 治法:清燥潤肺、止咳平喘,方如清燥救肺湯。
鑒別要點
外感喘逆須與內傷喘證區分:
- 外感喘:起病急,病程短,多伴表證(發熱、惡寒等),喘呈實象(聲高氣粗)。
- 內傷喘:病勢緩,反覆發作,多因勞累誘發,喘多虛中夾實(聲低氣怯)。
古籍參考
《黃帝內經》云:「諸氣膹鬱,皆屬於肺」;《景岳全書》進一步指出:「實喘之證,非由肺而何?」皆強調外邪壅肺為喘逆之由。歷代醫家如張仲景、李東垣等,亦詳述外感致喘的辨證綱要,為後世所宗。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