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外感呃逆」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外感呃逆

病證名,指因感受外邪而引致的呃逆症狀,屬中醫「呃逆」範疇之一。本症首見於《症因脈治·呃逆論》,其病機多由外邪侵襲人體,影響氣機升降,導致胃氣上逆而發作。臨床表現除呃逆外,常伴隨外感相關症狀,治法須依據邪氣性質及病位深淺辨證施治。

病因病機

外感呃逆主要因六淫邪氣(風、寒、暑、濕、燥、火)侵犯人體,或經由表入里,或直中臟腑,導致胃失和降、氣逆上衝而成。常見以下三類證型:

  1. 邪傳少陽

    • 病邪處於半表半里,少陽樞機不利,胃氣上逆。
    • 症見:寒熱往來、胸脅滿悶、嘔逆作呃、脈弦大。
    • 治法:和解少陽,調暢氣機。
    • 方藥:小柴胡湯(柴胡、黃芩、人參、半夏、生薑、大棗、甘草)為主,疏解少陽鬱熱,降逆止呃。
  2. 熱結陽明

    • 外邪化熱入里,結於胃腸,腑氣不通,熱壅氣逆。
    • 症見:口渴唇焦、小便短赤、大便秘結、呃聲洪亮、脈沉數。
    • 治法:通腑泄熱,降氣止呃。
    • 方藥:
      • 腑實重者用承氣湯類(如大承氣湯、小承氣湯)攻下熱結;
      • 若熱邪偏上,胃熱而便利者,用瀉心湯(如半夏瀉心湯)清熱和胃。
  3. 痰火鬱胃

    • 外邪夾痰火內蘊,痰熱互結,擾動胃氣。
    • 症見:呃逆乍發乍止、連續不休、胸膈痞滿、咯痰黏稠、脈滑大而數。
    • 治法:清化痰熱,和胃降逆。
    • 方藥:梔連二陳湯(梔子、黃連、陳皮、半夏、茯苓、甘草)加減,清火化痰、理氣止呃。

鑒別要點

外感呃逆需與內傷呃逆(如脾胃虛寒、胃陰不足等)區別:

  • 外感型:多兼表證或里實熱象,發病較急,與外邪侵襲相關;
  • 內傷型:病程較久,多因臟腑失調所致,如虛寒者呃聲低弱,陰虛者呃逆短促。

相關古籍論述

  • 《景岳全書》提及:「凡雜證之呃,雖由氣逆,然有兼寒者,有兼熱者,有因食滯而逆者,有因氣鬱而逆者。」強調外感與內傷之別。
  • 《醫宗金鑒》亦載:「呃逆之證,有虛實寒熱之異,外感者多實,內傷者多虛。」

外感呃逆的治療關鍵在於辨明邪氣性質與病位,結合解表、清里、化痰等法,以恢復胃氣順降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