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外感惡寒」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外感惡寒
外感惡寒為中醫病證名,屬「惡寒」證型之一,主要因感受外邪(如風、寒、暑、濕、燥、火六淫之氣)而發。《張氏醫通·卷三》提及:「外感、內傷……皆有惡寒,非陽獨虛也。」強調惡寒非僅因陽氣虛弱所致,外邪侵襲亦為重要病因。
病因病機
外感惡寒多因正氣不足,腠理疏鬆,外邪趁虛而入。風寒之邪首犯肌表,束縛衛陽,導致衛氣不能溫煦肌膚,故見惡寒。若風熱或暑濕外襲,雖亦可能出現惡寒,但多伴隨發熱、口渴等熱象。
臨床表現
外感惡寒之特徵為:
- 惡寒與發熱並見:初期以惡寒為主,邪正相爭後轉為發熱,風寒者惡寒較重,風熱者惡寒較輕。
- 表證脈象:常見脈浮緊(風寒)、或浮數(風熱),反映邪在表分。
- 兼證:頭痛、身疼、關節拘急、無汗(風寒)或微汗(風熱),鼻塞流涕等。
辨證分型
- 風寒束表:惡寒重、發熱輕,無汗,苔薄白,脈浮緊。治宜辛溫解表,如麻黃湯。
- 風熱犯衛:惡寒輕、發熱重,有汗,咽痛,苔薄黃,脈浮數。治宜辛涼解表,如銀翹散。
- 暑濕襲表:惡寒伴身熱不揚,頭重如裹,苔膩,脈濡。治宜清暑化濕,如新加香薷飲。
與內傷惡寒之鑒別
內傷惡寒多因陽氣虛弱,常見畏寒肢冷、得溫減輕、脈沉遲等虛寒之象,與外感之突發惡寒、伴表證者不同。
外感惡寒為外邪初犯之表證,及時解表驅邪可防邪傳里。歷代醫家重視其與內傷惡寒之辨,如《傷寒論》詳述太陽病之惡寒機轉,後世溫病學派則補充風熱、暑濕致惡寒之治法。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