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外感風瀉」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外感風瀉
病證名,屬中醫泄瀉範疇,因風邪侵襲腸胃而致病。此證首載於《症因脈治・卷四》,其發病機理為風性開泄,客於肌表則衛陽被遏,內傳腸胃則傳化失司,致清濁不分而為瀉。

病因病機

風為六淫之首,善行數變,易兼夾他邪。春季風木當令,或體虛腠理不密時,風邪可從皮毛或口鼻直中陽明經,下迫大腸;亦可由太陽表邪內陷,循經入裏。風性疏泄,扰动腸腑,水穀不化,故見暴瀉如注,其勢急而病程短。

臨床表現

  • 表證:惡風發熱、自汗或頭額汗出、頭痛如裂(尤以太陽穴為甚)
  • 裏證:腸鳴漉漉、泄瀉物多呈清水樣或完穀不化,少腹急迫
  • 舌脈:苔薄白或微黃,脈浮滑或弦緊,若兼濕邪則見濡脈

辨證分型

  1. 風邪犯表型:以表證為主,瀉下輕而頻,小便短赤,宜解表化濕
  2. 風濕困脾型:身重肢困,瀉下黏滯,肛門灼熱,當祛風勝濕
  3. 風寒夾滯型:腹痛陣作,瀉後痛減,糞色青黑,需疏風散寒

治療方藥

  • 解表利水法:表證明顯者,先用 柴胡防風湯(柴胡、防風、羌活等)宣透風邪,再合 五苓散 健脾滲濕
  • 清熱化濕法:若風邪化熱,選 乾葛防風湯(葛根、防風、黃芩)配合 六一散 清利濕熱
  • 和胃消導法:兼食滯者,以 防葛湯(防風、葛根、神麯)調 胃苓散 燥濕運脾

古籍補充

《醫宗必讀》指出:「風瀉之來,必挾木氣」,臨證可酌加白芍、陳皮以柔肝和脾;《類證治裁》強調風瀉當辨「表裏傳變」,若見口渴引飲、脈轉洪大,恐邪傳陽明,需加生石膏、知母。

同義詞:風泄、風瀉(見《雜病源流犀燭・泄瀉源流》),需與寒瀉、暑瀉鑑別,後者無表證而各有時令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