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外感腹脹」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外感腹脹
外感腹脹為中醫病證名,指因感受外在六淫邪氣(風、寒、暑、濕、燥、火)所導致的腹部脹滿不適之症。此證首見於《症因脈治·腫脹總論》,屬外邪侵襲人體後,影響脾胃運化功能,導致氣機不暢、水濕停滯而發。
根據外邪性質不同,臨床可分為以下幾種常見類型:
- 傷寒腹脹
因寒邪直中太陰脾經,或太陽表寒未解內傳陽明,阻遏中焦氣機,症見腹脹、惡寒、無汗、脈浮緊。治宜辛溫解表、溫中行氣,方選麻黃湯、理中湯加減。 - 風濕腹脹
風邪夾濕侵襲肌表或內犯脾胃,症見腹脹如鼓、肢體困重、發熱惡風、苔白膩。治宜祛風化濕、宣暢氣機,方選羌活勝濕湯或藿香正氣散。 - 濕熱腹脹
濕熱邪氣蘊結中焦,阻滯氣血運行,症見腹脹痞滿、口苦黏膩、舌紅苔黃膩、脈滑數。治宜清熱化濕、通腑導滯,方選茵陳蒿湯或王氏連朴飲加減。 - 寒濕腹脹
寒濕內困脾陽,運化失職,症見腹脹綿綿、喜溫喜按、大便溏泄、舌淡苔白滑。治宜溫中散寒、健脾除濕,方選平胃散合附子理中湯。
病機與辨證
外感腹脹之核心病機為「外邪犯表,內擾脾胃」。六淫邪氣或從口鼻而入,或由肌表內傳,致脾胃升降失常,三焦氣化不利,濕濁、寒熱等病理產物積滯腸腑,形成脹滿。臨床須結合四診,分辨邪氣屬性(如風性善行、濕性黏滯)與兼夾證候(如是否化熱、耗氣),方能精準施治。
治療原則
以「祛邪調氣」為主,根據邪氣性質配伍解表、化濕、清熱或溫裡藥物,並佐以行氣導滯之品(如厚朴、陳皮、木香)。若表裡同病,當辨明表裡輕重,或先表後裡,或表裡雙解。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