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外感寒邪瀉」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外感寒邪瀉
外感寒邪瀉,乃中醫病證名,指因感受外界寒邪而引發之洩瀉,屬「外感瀉泄」範疇,首見於明代醫家秦景明所著《症因脈治》卷四。此病多因寒邪客於脾胃或直中三陰經,導致中焦陽氣受遏,運化失職,水穀不別,下趨大腸而為瀉。其臨床表現與病機因寒邪所犯部位及兼夾證候不同而有所差異,治法亦隨之而異。
病因病機
寒邪侵襲人體,可從皮毛而入,循經內傳,或直中臟腑。若寒邪直中太陰、少陰、厥陰三陰經,易傷脾胃陽氣,使升降失常,清濁不分,水濕下注而成瀉;若寒邪外束肌表,兼腸胃本有鬱熱,則形成「外寒內熱」之證,寒束於外,熱迫於內,亦可引致泄瀉。
臨床表現與辨證分型
-
寒邪直中三陰經
- 主證:惡寒明顯,身痛無汗,不發熱或微熱,口不渴,小便清長,腹中冷痛,泄下清稀或完穀不化,脈沉遲或沉緊,舌苔白滑。
- 病機:寒邪內犯,脾腎陽虛,陰寒內盛,水濕不化。
- 治法:溫中散寒,健脾止瀉。
- 方藥:
- 理中湯(人參、白朮、乾薑、甘草)主溫補中焦,適用於太陰脾寒;
- 真武湯(附子、白朮、茯苓、生薑、白芍)用於少陰腎陽衰微,水濕內停之瀉。
-
寒邪外束,腸胃鬱熱
- 主證:泄瀉伴發熱惡寒,頭身疼痛,口渴欲飲,小便短赤,瀉下物臭穢或滯泄不爽,脈浮數或浮緊,舌紅苔薄黃。
- 病機:表寒未解,裏熱已生,寒熱錯雜,氣機紊亂。
- 治法:解表清裏,昇陽止瀉。
- 方藥:
- 葛根黃芩黃連湯(葛根、黃芩、黃連、甘草)解肌透表,清腸止利;
- 羌活湯(羌活、防風、蒼朮、川芎等)疏風散寒,化濕和中,適用於表寒重兼濕滯者。
相關鑑別
外感寒邪瀉需與以下證型區分:
- 暑濕瀉:多發於夏季,瀉下急迫,煩渴脘悶,舌苔黃膩;
- 食滯瀉:腹脹痛,瀉下酸臭,噯腐吞酸;
- 脾虛瀉:病程久,時輕時重,神疲乏力,食少面黃。
中醫理論延伸
《黃帝內經》云:「寒氣客於小腸,小腸不得成聚,故後泄腹痛矣。」說明寒邪致瀉與經脈氣血受阻相關。後世醫家進一步闡明,外感寒邪瀉除與脾胃相關,亦涉及肺氣宣降失常(肺與大腸相表裏)及肝氣疏泄失調(木克土)。治療時需結合五臟生剜,如寒瀉兼肝鬱者可佐柴胡、香附等疏肝之品。
此證之演變,若寒邪久羈,可損傷脾陽,轉為虛寒瀉;若兼濕邪,則成寒濕困脾,需結合平胃散、藿香正氣散等方化裁。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