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外感結胸」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外感結胸

病證名,指外感病邪內陷,與胸中痰飲相互搏結所引發的結胸證。此證屬結胸之一類,與內傷所致之結胸有別。清代醫家張錫純於《醫學衷中參西錄·論結胸治法》中明確指出:「外感結胸,傷寒與溫病皆有。傷寒降早可成結胸,溫病即非降早亦可成結胸,皆外感之邪內陷與胸中痰飲互相膠漆也。」說明無論傷寒或溫病,皆可能因邪氣內陷與痰飲互結而形成此證。

病因病機
外感結胸多因太陽病階段,表邪未解而誤用攻下(如瀉下法),導致邪氣內陷;或溫病過程中,熱邪熾盛,灼津成痰,痰熱互結於胸膈而成。其病位主要在胸膈,涉及肺、胃等臟腑。邪氣與痰飲膠結後,可阻塞氣機,進一步化熱,形成痰熱或水熱互結之實證。

臨床表現
常見胸膈滿悶疼痛,拒按,甚則牽引脅痛;伴有呼吸不暢、咳嗽氣促、痰黏難咯,或見發熱、煩躁、口乾;舌質紅、苔黃膩,脈象多沉緊或滑數。若屬水熱互結,可能兼見心下硬滿、按之石硬,或從心下至少腹硬滿而痛。

治法方藥
外感結胸的治療首重瀉熱逐痰、破結散飲,需根據病勢輕重選方:

  1. 大陷胸湯(《傷寒論》):主治水熱互結之重症,症見心下痛、按之石硬,方中以甘遂瀉水逐飲,大黃、芒硝瀉熱通腑。
  2. 大陷胸丸(《傷寒論》):適用於邪結位置偏高,兼見項強者,以葶藶子、杏仁宣肺降氣,配合甘遂、大黃等藥,緩攻上焦之結。

若痰熱偏盛而結胸較輕者,亦可考慮小陷胸湯(黃連、半夏、瓜蔞實)以清化痰熱,寬胸散結。

鑑別要點
外感結胸需與類似證候區分:

  • 痞證:僅覺心下痞滿,按之柔軟無痛感,屬氣機壅滯,無痰水實邪互結。
  • 內傷結胸:多因情志、飲食等因素導致痰瘀互結,病程較緩,無外感病史。

延伸探討
結胸證的輕重與邪陷深淺相關,邪淺者病在胸膈,邪深者可波及脘腹。溫病學派更強調熱邪與痰濁膠結的病機變化,治療時常兼顧清熱化痰與通腑泄濁,體現中醫「同病異治」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