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外感咳嗽」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外感咳嗽

病證名,指因感受外界邪氣而引發的咳嗽,屬中醫咳嗽分類之一,首見於《景岳全書·雜證謨》。《醫門法律》進一步闡述:「風、火、熱、濕、燥、寒,皆能乘肺,皆足致咳。」此類咳嗽多因六淫邪氣侵襲肺系,導致肺氣失宣,肅降失常,氣逆作咳。

臨床特徵
外感咳嗽通常起病較急,咳嗽聲高而濁,常伴隨外感邪氣的表證,如惡寒發熱、頭痛身痛、鼻塞流涕、咽乾喉癢等。因邪氣初犯肺衛,證候多屬實證,治療以祛邪宣肺為主,根據外邪性質不同,辨證施治。

病因病機
肺為嬌臟,主宣發肅降,外合皮毛,開竅於鼻。六淫邪氣(風、寒、暑、濕、燥、火)自口鼻或肌表侵襲,內犯於肺,導致肺氣壅遏不暢,上逆為咳。此外,四時氣候變化異常(如非時之氣)或時行疫氣,亦可成為誘因。

分類與辨證
根據外邪性質及兼夾證候,外感咳嗽可分為以下常見類型:

  1. 風寒咳嗽:因感受風寒之邪,症見咳嗽聲重、痰白稀、惡寒無汗、頭痛鼻塞,舌苔薄白,脈浮緊。治宜疏風散寒、宣肺止咳,方如杏蘇散或三拗湯。
  2. 風熱咳嗽:因風熱犯肺,症見咳嗽頻劇、痰黃稠、咽痛口渴、身熱微惡風,舌紅苔薄黃,脈浮數。治宜疏風清熱、化痰止咳,方如桑菊飲。
  3. 燥邪咳嗽:多見於秋季,因燥傷肺絡,症見乾咳無痰或痰少黏稠、鼻咽乾燥,舌紅少津,脈細數。治宜潤燥止咳,方如桑杏湯(溫燥)或清燥救肺湯(涼燥)。
  4. 暑濕咳嗽:夏季常見,因暑濕犯肺,症見咳嗽痰黏、胸悶身重、頭脹口渴,舌苔白膩,脈濡滑。治宜清暑化濕、宣肺止咳,方如新加香薷飲合六一散。
  5. 風燥咳嗽:風邪與燥邪相兼,症見乾咳少痰、喉癢咽乾,兼風邪表證。治宜疏風潤燥,方如止嗽散加減。

治療原則
外感咳嗽以「治上焦如羽,非輕不舉」為綱,用藥宜輕清宣透,注重解表祛邪,使肺氣宣通而咳自止。忌過早使用斂肺或滋膩之品,以免閉門留寇。不同證型需配合相應治法,如風寒者辛溫解表,風熱者辛涼透邪,燥邪者潤肺生津,濕邪者化濕和中。

相關古籍延伸
除《景岳全書》外,《醫學心悟》提出「咳嗽之因,屬於風寒者十居其九」,強調風寒為外感咳嗽主因;《症因脈治》則詳述四時外感咳嗽的脈象與用藥差異,可供臨床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