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唇胗」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唇胗

病證名,出自《靈樞·經脈》,又稱唇瘡唇瘍,為唇部常見疾患,多與脾經鬱熱、濕熱上蒸或蟲積內擾相關。

病因病機

  1. 脾經鬱熱:足太陰脾經「連舌本,散舌下」,其熱上蒸,可致唇部生瘡,伴黃水滲出。
  2. 傷寒狐惑疳蟲上攻:濕熱蟲毒蘊結,循經上擾唇口,甚則蔓延至鼻、眼等處。

臨床表現

  1. 脾熱型
    • 唇生細粒小瘡,或癢或痛,破潰後流黃水。
    • 可伴口乾、舌紅苔黃等熱象。
  2. 蟲積濕熱型
    • 唇瘡潰爛,兼見多食易饑、煩躁昏睡、鼻部糜爛。
    • 小兒疳證者,或見腹大青筋、齦腐齒落。

治療

  1. 內治

    • 脾經鬱熱:治宜清泄脾火,方用泄黃散(藿香、梔子、石膏、甘草、防風),或瀉黃散加減。
    • 蟲積濕熱:治宜清熱殺蟲,方選連梅安蛔湯(黃連、烏梅、檳榔、雷丸等),或甘草瀉心湯化裁。
  2. 外治

    • 黃柏散:黃柏、野薔薇根等分研末,水調敷唇,清熱燥濕。
    • 青黛膏:青黛、黃連、冰片研細,麻油調塗,適用於熱毒熾盛者。

古籍參考

  • 《靈樞·經脈》提及足陽明胃經「是主血所生病者,唇胗」,與脾胃濕熱相關。
  • 《外科正宗》載唇瘍「由脾胃積熱,火毒上攻」,強調清熱解毒為要。

此證需辨明虛實,脾虛濕盛者當佐以健脾化濕,不可一味清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