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外感痢疾」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外感痢疾
概念源流
外感痢疾首載於《症因脈治·痢疾論》,為中醫痢疾分類中因外感邪氣所致之總稱。其理論淵源可追溯至《黃帝內經》,《素問·至真要大論》云:「暴注下迫,皆屬於熱」,已揭示外邪致痢之病機特點。歷代醫家對此多有發揮,張仲景《金匱要略》載有「下利」治療方藥,金元四大家對濕熱致痢機理論述尤詳。
病因病機
外感六淫邪氣為本病主要致病因素,尤以濕、熱、寒、疫癘之邪為甚:
- 濕熱相搏:夏秋之交,天之暑熱下迫,地之濕氣上蒸,濕熱交爭,內傷脾胃
- 寒濕凝滯:陽虛之體感寒,或過食生冷,寒濕困脾,氣血壅滯
- 燥熱傷陰:秋令燥氣當令,與餘熱相合,灼傷腸絡
- 疫毒熾盛:時行疫癘之邪,其性暴烈,直犯腸腑
病位主要在大腸,涉及脾、胃、肝、腎諸臟。基本病機為邪壅腸腑,氣血壅滯,脂絡受損,傳導失司,而見腹痛、裡急後重、下痢赤白等症。
主要分類與證候特點
寒濕痢
臨床表現:
- 下痢白多赤少,或純為白凍
- 腹痛拘急,裡急後重
- 脘悶食少,頭身困重
- 舌苔白膩,脈濡緩
病機:寒濕內侵,困阻脾陽,氣機凝滯
濕熱痢
臨床表現:
- 下痢赤白相兼,穢臭難聞
- 腹痛陣作,肛門灼熱
- 小便短赤,口渴不欲飲
- 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病機:濕熱蘊結,燻灼腸絡,氣血瘀滯
燥熱痢
臨床表現:
- 下痢赤白,便質黏稠如膠
- 腹痛如刺,口燥咽乾
- 面赤心煩,小便短赤
- 舌紅少津,脈細數
病機:燥熱傷津,腸絡受灼,陰液虧耗
疫痢
臨床表現:
- 發病急驟,壯熱口渴
- 痢下膿血,甚則驚厥神昏
- 腹痛劇烈,嘔惡頻作
- 舌質紅絳,苔黃燥,脈滑數
病機:疫毒熾盛,內陷心包,燻灼氣血
診斷要點
- 問診:詳詢發病季節、誘因、病程及大便性狀
- 望診:觀神氣、形色,察舌苔變化,辨痢下色質
- 聞診:嗅糞便氣味,辨寒熱屬性
- 切診:按腹部軟硬,候脈象虛實
當辨明標本虛實:暴痢多實,久痢多虛;赤多重熱,白多重濕;後重便稀多濕盛,後重便稠多熱熾。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