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外感衄血」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外感衄血
外感衄血為中醫病證名,指因感受外邪而導致鼻腔出血之症,載於《症因脈治》卷二。其臨床表現多見惡寒發熱、頭痛身痛,伴隨鼻衄。此病機多因外邪侵襲,或體內素有積熱,復感風寒,使邪熱內鬱,逼血妄行;或太陽經表證未解,熱鬱經絡;或陽明腑實,熱結於內;抑或溫病誤用辛溫藥物,助熱動血,迫血上溢而成。
病因病機
- 外感風熱:風熱之邪上犯肺衛,肺開竅於鼻,熱迫血絡,故見鼻衄,多伴發熱口乾、頭痛目眩。
- 內熱外寒:素有內熱,復感風寒,寒包火鬱,陽氣不得宣散,上攻鼻竅而衄。
- 太陽失表:太陽表證未及時發散,邪熱鬱於經脈,循經上擾,發為衄血。
- 陽明失下:陽明腑實熱盛,未能及時攻下,熱鬱於內,燔灼營血,可見衄血兼漱水不欲嚥之象。
- 溫病誤治:溫病本屬熱證,若誤投辛溫之品,助長火勢,擾動血分,迫血外溢。
辨證論治
-
風熱犯表
- 證候:鼻衄伴發熱、頭痛、目瞑、口乾,舌偏紅,苔薄黃,脈浮數。
- 治則:疏風清熱,涼血止血。
- 方藥:桑菊飲加減,酌入丹皮、白茅根、黃芩等清熱涼血之品。
-
陽明熱鬱
- 證候:衄血而兼見煩渴、漱水不欲嚥、便秘、舌紅苔黃燥,脈滑數。
- 治則:瀉熱通腑,涼血止衄。
- 方藥:養營承氣湯去當歸、厚朴,加丹皮、懷牛膝、白茅根,以清泄陽明熱結。
-
溫病動血
- 證候:衄血鮮紅,高熱煩躁,舌絳少苔,脈細數。
- 治則:清營涼血,解毒散瘀。
- 方藥:黃芩芍藥湯合犀角地黃湯,加連翹、玄參、葛根、茅根,以增清熱透邪之效。
外感衄血與一般鼻衄不同,其特點在於兼有表證或里熱實證,治療需標本兼顧,或解表透邪,或瀉火涼血,需依病機靈活施治。相關論述可進一步參閱「鼻衄」條目,以明辨內外因之異。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