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外感嘔吐」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外感嘔吐
病證名。指人體感受外邪,導致胃氣上逆而引發的嘔吐,屬中醫「嘔吐」範疇中的外感證型。首載於《症因脈治·嘔吐論》,其發病多因六淫邪氣(風、寒、暑、濕、燥、火)侵襲體表,由經傳腑,內犯胃腑,使胃失和降、氣逆於上而成。臨床除嘔吐主症外,常兼見惡寒發熱、頭身疼痛等表證,並伴有脘腹脹痛、泄瀉等腸胃症狀,其具體表現因邪氣性質不同而異。

根據致病邪氣種類,外感嘔吐可分為以下證型:

  1. 風氣嘔吐:風邪犯胃,其性疏泄,症見嘔吐驟作、時發時止,或兼頭痛鼻塞、脈浮緩。
  2. 寒氣嘔吐:寒邪直中胃脘,陽氣受阻,症見嘔吐清稀涎沫、脘腹冷痛、得溫則減,舌苔白滑,脈沉緊。
  3. 暑氣嘔吐:暑邪夾濕穢擾中焦,症見嘔惡頻作、煩渴汗多、身熱倦怠,脈濡數。
  4. 濕氣嘔吐:濕邪困脾,胃氣不降,症見嘔吐黏濁、胸悶肢重、舌苔白膩,脈濡緩。
  5. 濕熱嘔吐:濕與熱合,燻蒸胃腑,症見嘔吐酸苦、脘痞尿赤、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6. 燥熱嘔吐:燥邪化熱,耗傷胃津,症見乾嘔少痰、口鼻乾燥、舌紅少津,脈細數。

其病機關鍵在於「外邪束表,內干胃腑」,治療當宗「疏解外邪,和胃降逆」之法,結合邪氣特性配伍用藥。如風邪用藿香、紫蘇以辛散;寒邪配生薑、半夏以溫中止嘔;暑濕選佩蘭、厚朴化濕醒脾;燥熱則加麥冬、枇杷葉潤降胃氣。古方如藿香正氣散、六和湯、半夏厚朴湯等,皆依此原則化裁。

此證須與內傷嘔吐(如肝胃不和、脾胃虛寒等)鑑別,後者多無表證,且病程較長,虛象漸顯。外感嘔吐若失治,外邪內陷,可轉為霍亂、痢疾等險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