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外感三消」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外感三消

外感三消為中醫病證名,指因外感邪氣而引發的消渴病症,記載於《症因脈治》卷三。此病以消渴(多飲、多食、多尿、形體消瘦)為主要表現,然其病因與內傷消渴不同,多由外感六淫(風、寒、暑、濕、燥、火)侵襲,蘊結化熱,耗傷津液所致。依其病性可分為燥火三消濕火三消兩類,臨證需辨明邪氣性質,方能對證施治。

病因病機

外感三消之發病,緣於人體正氣不足,外邪趁虛而入。邪氣鬱久化熱,熱盛傷津,或濕邪困脾,運化失司,致使津液輸布障礙,臟腑失養,發為消渴。其病機關鍵在於「熱盛津傷」或「濕鬱化火」,病位多涉及肺、胃、腎三臟,然以外邪為先導,故屬外感範疇。

證型分類

  1. 燥火三消
    多因外感燥熱之邪,或風寒化燥,耗傷肺胃津液所致。症見口渴引飲、口乾舌燥、煩渴不止、小便頻數而量多、舌紅少津、脈細數。治宜清熱潤燥、生津止渴,可選用白虎加人參湯、玉女煎等方加減。
  2. 濕火三消
    因外感濕邪,鬱久化熱,濕熱蘊結中焦,困阻脾運,津液不得上承而發。症見口渴但不欲多飲、脘腹痞滿、肢體困重、小便混濁、舌苔黃膩、脈濡數。治宜清熱化濕、健脾生津,可選用甘露消毒丹、連朴飲等方加減。

與內傷消渴之鑒別

外感三消雖以消渴為主症,然其起因與內傷消渴有別。內傷消渴多因稟賦不足、飲食不節、情志失調或勞欲過度所致,病機以陰虛燥熱為主,病程較長;而外感三消則為外邪誘發,起病較急,且多兼有表證或邪實之象,如惡寒發熱、頭身疼痛等,宜從外感論治,不可概投滋陰降火之劑。

經典論述

《症因脈治》指出:「外感三消,有因燥火,有因濕火,當分治之。」強調辨證需明察邪氣性質,區分燥濕,方能切中病機。此外,《黃帝內經》亦云:「二陽結謂之消」,提示消渴與陽明經熱結相關,而外感邪氣可循經入裡,加重熱結之勢。

綜上,外感三消屬消渴病之特殊類型,臨床需結合四診,詳辨燥濕,兼顧祛邪與生津,方能收效。其治療不僅著眼於症狀緩解,更需祛除外邪,以杜絕病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