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外感濕痰」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外感濕痰
證名:外感濕邪與體內水濕相互搏結所引起之病證,屬濕痰證之一。見於《症因脈治·外感痰症》。
病因病機
外感濕痰多因居處環境潮濕卑濕,或久處雨濕之氣侵襲,外濕與體內水液相互凝結而成。濕性黏滯重濁,易阻遏氣機,導致痰濕內停。若素體脾虛運化失職,水濕內聚,則更易與外濕相合,形成濕痰之證。
臨床表現
- 表證:身發寒熱,惡寒頭痛,身痛沉重,轉側不利。
- 濕濁內阻:面目浮腫,嘔吐惡心,胸脘煩滿,口淡不渴。
- 痰濕徵象:舌苔白膩或滑膩,脈象濡緩或滑。
治法方藥
治療當以散風除濕、化痰健脾為主,針對濕痰內外相引之特點,疏解表邪並調理中焦。
-
羌活勝濕湯(《內外傷辨惑論》)
- 組成:羌活、獨活、藁本、防風、蔓荊子、川芎、甘草。
- 功效:祛風勝濕,解表止痛,適用於外感濕邪所致頭身重痛。
-
二陳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 組成:半夏、陳皮、茯苓、甘草。
- 功效:燥濕化痰,理氣和中,為治痰濕基礎方。
-
平胃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 組成:蒼朮、厚朴、陳皮、甘草。
- 功效:燥濕運脾,行氣化滯,適用於濕阻中焦之脘腹脹滿、嘔惡納呆。
濕痰相關辨析
濕痰為廣義痰證之一,其病機關鍵在於脾失健運,水濕聚而成痰。與單純外感濕證(如濕溫)不同,濕痰更強調痰濕交結的病變,常伴有氣機不暢與痰濁內停之象。若濕痰久蘊,可能化熱而成濕熱痰濁,或進一步損傷陽氣,轉為寒濕痰飲,臨證須辨明兼夾。
參考文獻
- 《症因脈治》論述外感痰症之病機與治法。
- 《醫宗金鑒》強調濕痰與脾肺氣化功能之關聯。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