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外感濕痰」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外感濕痰

外感濕痰為一種由外界濕邪侵襲,與體內水濕互結所致的病症,屬於濕痰證的一種。多因坐臥卑濕之地,或接觸雨水濕氣,與體內水液交凝而引發。《症因脈治》中有《外感痰症》的記載。主要表現為身體發熱、面部浮腫、惡寒頭痛、身體疼痛不得轉側、嘔吐噁心、煩悶不渴等症狀。治療方面,宜散風除濕,常使用羌活勝濕湯、化痰大棗、平胃散等方劑。更多詳細內容可參見濕痰條目。

外感濕痰的病因病機

外感濕痰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1. 外感濕邪:所謂外感濕邪,指的是人體因受到外界濕邪影響而引起的病變。濕邪致病的特點是「陰寒凝滯」,它會侵犯人體的皮毛、肌肉、關節、腸胃等,引起一系列的病理變化。

  2. 內生水濕:所謂內生水濕,指的是體內水液代謝失調,導致水濕停滯。水濕停滯會引發痰飲形成,進而導致外感濕痰的發生。

外感濕痰的臨床表現

外感濕痰的臨床表現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1. 發熱惡寒:外感濕痰多發生於春夏季節,患者經常出現發熱惡寒的症狀,但體溫不高,且反覆發作。

  2. 頭痛身痛:患者常感到頭痛和全身疼痛,疼痛部位可以是全身或局部,不固定。

  3. 胸悶氣短:患者常感到胸悶氣短,呼吸不暢,且痰液多且黏稠,不易咳出。

  4. 嘔吐噁心:患者常感到噁心和嘔吐,嘔吐物多為白色泡沫狀痰液。

  5. 腹脹腹痛:患者常感到腹脹和腹痛,疼痛部位可以是全腹或局部,不固定。

  6. 大便溏泄:患者常有大便溏泄的情況,且大便呈現白色、稀薄,無臭味。

  7. 舌苔白膩:患者的舌苔通常為白膩狀,且舌苔厚而膩。

  8. 脈濕緩:患者的脈搏多呈濕緩脈,脈象沉細。

外感濕痰的治療

外感濕痰的治療主要以散風除濕、化痰止咳為主,常用的方劑有:

  1. 羌活勝濕湯:由羌活、防風、白朮、茯苓、蒼朮、陳皮、半夏、生薑、大棗組成。具有散風除濕、化痰止咳的功效。主要用於外感濕痰,症狀包括身體發熱、面部浮腫、惡寒頭痛、身體疼痛不得轉側、嘔吐噁心、煩悶不渴等。

  2. 化痰二陳湯:由半夏、茯苓、陳皮、甘草組成。具有化痰止咳、健脾和胃的功效。主要用於外感濕痰,症狀包括胸悶氣短、咳嗽痰多、痰黏不易咳出。

  3. 平胃散:由蒼朮、厚朴、陳皮、半夏、茯苓、甘草組成。具有健脾和胃、燥濕化痰的功效。主要用於外感濕痰,症狀包括腹脹腹痛、大便溏泄。

外感濕痰的預防

外感濕痰的預防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 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注意個人衛生,勤洗手、勤換衣。

  2. 避免在潮濕、陰冷的環境中逗留。

  3. 飲食宜清淡,避免食用生冷、油膩、辛辣的食物。

  4. 適當鍛煉,增強體質,提高抵抗力。

  5. 在感冒初期,應及時治療,以免病情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