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外感濕瀉」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外感濕瀉
病證名:為濕邪外侵、困遏脾陽所導致的泄瀉證候,首載於《症因脈治·卷四》。其病因多由外感濕邪(如久居濕地、淋雨涉水),或時令濕氣過盛(如長夏梅雨),邪氣從肌表或口鼻侵入,影響脾氣運化水濕之功能,致使清濁不分、水液下趨大腸而發病。
臨床表現:
- 主症:瀉下稀水或溏便,腸鳴漉漉,腹脹然無顯著疼痛。
- 兼症:
- 濕阻氣機可見胸悶脘痞、納呆;
- 濕困肌表則身重如裹、肢體酸楚;
- 若兼風寒表證,可伴發熱惡寒、頭痛無汗。
- 舌脈特徵:舌苔白膩或滑膩,脈濡緩(濕重)或浮緩(兼表)。
病機分析:
濕為陰邪,其性黏滯重濁,易阻遏脾陽。脾失健運則水穀不化,下注腸道為瀉;濕邪壅滯氣機,故腹脹不痛;濕泛肌表經絡,故身重酸痛。若表濕未解,可兼見太陽經證(如《內經》云「傷於濕者,下先受之」)。
治療法則:
-
健脾化濕、分利水道:
- 主方:胃苓湯(《丹溪心法》合方)——結合平胃散燥濕健脾、五苓散利水滲濕,適用於濕瀉無表證者。
- 濕偏重者用藿香正氣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芳香化濕。
-
解表祛濕(表濕並見):
- 風濕在表:羌活勝濕湯(《內外傷辨惑論》)祛風勝濕,針對身痛、脈浮之證。
- 夾寒濕表證:荊防敗毒散(《攝生眾妙方》)疏風散寒、除濕止瀉。
鑑別要點:
- 與寒濕瀉:二者皆見苔白膩,但寒濕瀉多腹痛綿綿、肢冷,脈沉遲。
- 與濕熱瀉:濕熱瀉多暴注下迫、肛門灼熱,苔黃膩,脈滑數。
文獻溯源:
《醫宗必讀·泄瀉》提出「無濕不成瀉」;《景岳全書》強調治濕瀉當「利小便以實大便」,均為本證治療要旨。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