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外感嗽血」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外感嗽血

外感嗽血乃病證之名,指因外感時邪侵犯肺絡,導致咳嗽帶血之症。首載於《症因脈治》卷二,其病機多因風、寒、熱、燥等外邪侵襲,損傷肺絡,迫血妄行而發。

病因病機

外感嗽血之成因,主要與肺臟生理特性相關。肺為嬌臟,主宣發肅降,開竅於鼻,外合皮毛,易受外邪侵襲。若風寒、風熱或燥火等邪氣客肺,鬱而化熱,熱灼肺絡,血溢脈外,則見咳嗽痰中帶血。具體可分以下三類:

  1. 風寒外束,肺熱內鬱
    風寒之邪外襲肌表,腠理閉塞,肺氣失宣,鬱而化熱,熱傷肺絡。症見發熱惡寒、咳嗽痰中帶血、口渴、脈浮大。舌苔薄白或微黃,治宜解表清熱,可用瀉白散加減荊芥、防風、葛根等疏風散邪之品。
  2. 風熱犯肺
    風熱之邪上受,直犯肺臟,灼傷肺絡。症見發熱、口乾咽痛、咳嗽痰黃帶血、脈浮數。舌紅苔薄黃,治宜宣肺清熱,方選桑杏湯,以桑葉、杏仁輕宣肺熱,佐以沙參、貝母潤肺化痰。
  3. 燥火傷肺
    秋令燥氣當令,或溫病後期,燥熱之邪耗傷肺津,肺絡受損。症見鼻乾咽燥、乾咳少痰、痰中帶血、舌紅少津、脈細數。治宜清燥潤肺,方用清燥救肺湯,以石膏、麥冬清熱滋陰,阿膠、杏仁潤肺止咳。若咳血較多,可酌加白茅根、藕節等涼血止血之藥。

相關疾病

此證常見於現代醫學之肺炎、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作、支氣管擴張症合併感染等疾病,其病理多與氣道炎症、黏膜損傷或血管破裂相關。然中醫治此證,首重辨明外邪性質及肺臟寒熱虛實,針對病機用藥,以達解表、清熱、潤燥、止血之效。

古籍參考

《症因脈治》指出外感嗽血之治療「當分六氣」,強調須據外邪性質用藥。另《醫宗金鑑》亦提及「嗽血之證,有外感內傷之異」,外感者多實,宜散邪清肺;內傷者多虛,宜滋陰降火,二者治法迥異,不可混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