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外感頭痛」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外感頭痛
外感頭痛為中醫病證名,指因感受外邪而引起的頭痛,屬實證範疇。此類頭痛多起病急驟,痛勢持續不解,常見伴隨症狀包括惡寒、發熱、鼻塞流涕、骨節痠痛、咳嗽等。其發病機理主要為外邪侵襲肌表,上犯頭部經絡,導致氣血運行不暢,不通則痛。
根據外邪性質、受邪部位及疾病發展階段不同,外感頭痛可分為以下幾種主要類型:
1. 傷風頭痛
因風邪挾寒或挾熱侵襲頭部所致,症狀以頭痛昏沉、惡風汗出為特徵,兼見鼻塞流涕、咽癢咳嗽等肺衛症狀。
2. 傷寒頭痛
多因風寒之邪直中太陽經,頭痛劇烈且多見於後頭部(太陽經循行部位),伴見惡寒無汗、項背強痛、脈浮緊等傷寒表實證表現。
3. 風寒頭痛
寒邪偏盛,頭痛劇烈且多呈緊束感,常伴噴嚏、鼻流清涕、惡寒明顯而發熱較輕,舌苔薄白,脈浮緊。
4. 風熱頭痛
風邪挾熱上擾清竅,頭痛而脹,甚則頭面紅赤,伴發熱重、惡風輕、口渴咽痛、鼻流黃涕,舌紅苔薄黃,脈浮數。
5. 風濕頭痛
濕邪與風寒或風熱相兼為患,頭痛如裹,昏沉重墜,常伴肢體困重、胸悶納呆,或見發熱汗出而熱不解,苔白膩,脈濡。
6. 傷暑頭痛
因暑濕或暑熱上犯頭部所致,頭痛且脹,伴身熱煩渴、胸悶嘔惡、倦怠乏力,舌紅苔黃膩。
7. 三陽經頭痛
按經絡辨證分為:
- 太陽頭痛:痛在後頭部,下連於項,屬太陽膀胱經受邪。
- 陽明頭痛:痛在前額,連及眉棱骨,屬陽明胃經受邪。
- 少陽頭痛:痛在兩側,連及耳部,屬少陽膽經受邪。
外感頭痛的治療原則以祛邪通絡為主,臨床需根據不同證型選用相應方藥,如風寒頭痛多用川芎茶調散,風熱頭痛以芎芷石膏湯加減,風濕頭痛則選用羌活勝濕湯等。此外,針灸療法亦常配合使用,選取風池、合谷、太陽等穴以疏風散邪,通絡止痛。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