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外感吐血」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外感吐血
病證名。指因內有積熱,復感外邪(風寒或風熱)而引發的吐血證候。《症因脈治》卷二云:「外感吐血之因,內有積熱,諸經火盛,外有風寒,束其肌表,血絡熱甚,不得外越,妄行上衝。」此證多因體內素有鬱熱,復受外邪束表,使血熱壅盛,不得宣散,逆衝上擾,損傷血絡而致吐血。
病因病機
- 內有積熱:平素陽盛體質,或嗜食辛辣厚味,致肺胃火旺,血分伏熱。
- 外感風邪:風寒或風熱之邪外襲,鬱閉腠理,使內熱不得外透,血熱妄行。
- 經絡鬱滯:邪客經絡,阻滯氣機,血絡受灼,迫血上溢而成吐血。
辨證分型
-
外感風熱吐血
- 主證:吐血鮮紅,發熱頭痛,鼻乾咽燥,或咳嗽痰黃,舌紅苔薄黃,脈浮數。
- 治法:疏風清熱,涼血止血。
- 方藥:桑杏湯加減(桑葉、杏仁、沙參、浙貝母、淡豆豉、梔子皮、梨皮),可酌加藕節、白茅根以增涼血止血之效。
-
外感風寒吐血
- 主證:吐血暗紅,發熱惡寒,頭痛無汗,身痛,舌淡紅苔薄白,脈浮緊或浮數。
- 治法:解表散寒,清泄裡熱。
- 方藥:羌活衝和湯加減(羌活、防風、白芷、黃芩、生地、甘草)。若寒邪化熱,可加黃連、丹皮以清熱涼血。
-
陽明熱盛吐血
- 主證:表邪已解,仍見吐血,發熱不退,目赤不眠,口渴引飲,舌紅苔黃,脈洪大。
- 治法:清瀉陽明,涼血化瘀。
- 方藥:乾葛石膏湯(乾葛、石膏、知母、甘草)合犀角地黃丸(水牛角、生地、赤芍、丹皮)。
-
寒凝經絡吐血
- 主證:吐血淡紫,伴有畏寒肢冷,胸悶氣短,舌淡苔白,脈沉遲。
- 治法:溫經散寒,活血止血。
- 方藥:當歸四逆湯加減(當歸、桂枝、細辛、芍藥、通草、大棗、甘草),可加炮薑、側柏葉以溫經止血。
相關理論
- 此證與《傷寒論》「太陽病誤汗致衄」及「陽明病熱迫血妄行」機制相類,皆屬外邪引動內熱,血不循經。
- 《景岳全書》提及:「外感吐血,必因風寒外閉,火熱內燔,血隨氣逆。」強調外邪鬱表與內熱相合為關鍵病機。
鑒別要點
外感吐血需與內傷吐血(如肝火犯胃、氣虛失攝)區分,後者多無表證,且病程較長。外感者起病急,兼見發熱惡寒等表證,治療需表裡兼顧。
附註:「外寒失血」一證,屬寒邪直中,血凝不暢而致,詳見相關條目。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