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外感吐血」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外感吐血,病證名。內有積熱,外感風寒或風熱所致的吐血。《症因脈治》卷二:「外感吐血之因,內有積熱,諸經火盛,外有風寒,束其肌表,血絡熱甚,不得外越,妄行上沖。」外感風熱者,兼見發熱頭痛,鼻乾口燥,或有咳嗽,脈象浮數,宜外散風熱,兼清熱涼血,用桑杏湯加藕節、茅根之類。外感寒者,兼見發熱惡寒,頭痛無汗,宜外散風寒,內清里熱,用羌活沖和湯加減。若表邪已解,仍吐血發熱,目痛不眠,為陽明熱盛,宜清陽明裡熱與清熱涼血兼顧,用乾葛石膏湯、犀角地黃丸等方。亦有寒邪鬱於經絡而致吐血者。詳外寒失血條。

外感吐血,是指內有積熱,外感風寒或風熱所致的吐血。

外感吐血的病因是內有積熱,外感風寒或風熱。內有積熱,會導致諸經火盛,外感風寒或風熱,會束其肌表,血絡熱甚,不得外越,妄行上沖,從而引起吐血。

外感吐血的臨床表現,主要有發熱頭痛、鼻乾口燥、或有咳嗽,脈象浮數。治療上,宜外散風熱,兼清熱涼血,用桑杏湯加藕節、茅根之類。

外感吐血的預後,一般是比較好的,如果及時治療,可以很快痊癒。

外感吐血的食療,可以多吃一些清熱涼血的食物,比如西瓜、綠豆、苦瓜等。

外感吐血的注意事項,要注意休息,避免勞累,不要吃辛辣刺激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