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外感吐血」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外感吐血是內有積熱,外感風寒或風熱所致的一種病症。根據《症因脈治》卷二的記載,外感吐血的原因是因為內有積熱,諸經火盛,與外有風寒相結合,束縛在肌表,使血絡的熱度增加,無法從外部散發出去,造成血液上激亂的情況。

外感風熱型吐血的臨床表現,還會伴隨發熱頭痛、鼻乾口燥、咳嗽等症狀,脈象則表現為浮數。針對這種情況,治療上宜外散風熱,同時清熱涼血。可以使用桑杏湯加入藕節、茅根等中藥。

而外感寒邪型吐血則伴隨著發熱惡寒、頭痛無汗等症狀。對於這種情況,治療上宜外散風寒,同時內清裡熱。可以使用羌活沖和湯進行治療。

若外感已解,但仍有吐血發熱、目痛不眠等情況,則可能是陽明熱盛,需要清陽明裡熱並清熱涼血。此時可以使用乾葛石膏湯、犀角地黃丸等方劑進行治療。

另外,有些情況下,吐血是由於寒邪鬱積於經絡而引起的。詳細的內容可以參考外寒失血相關的資料。

總的來說,外感吐血的預後通常是比較良好的,只要及時治療,可以很快痊癒。在飲食方面,可以多攝取一些清熱涼血的食物,例如西瓜、綠豆、苦瓜等。同時要注意休息,避免勞累,避免食用辛辣刺激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