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外感胃脘痛」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外感胃脘痛
病證名,指因感受外邪(尤以寒邪、濕熱為主)所引發之胃脘部疼痛,首見於《症因脈治》卷一。此症發病與患者體質密切相關,寒症多見於中陽素虛者,熱症則常見於體內本有積熱之人。
病因病機
- 寒邪犯胃:多因驟感外界寒邪,或過食生冷,寒凝胃絡,氣機壅滯。寒性收引,致經脈拘急而突發劇痛。《素問·舉痛論》云:「寒氣客於腸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嘔。」
- 濕熱內蘊:暑濕或熱邪外襲,與內在積熱相搏,阻滯中焦,升降失常。濕性黏滯,熱邪灼絡,故痛勢急迫而兼見口燥舌乾、溺黃等症。
證候特點
-
寒邪證:
- 主症:胃脘猝然悶痛,遇寒加劇,得溫稍緩,嘔吐清冷涎沫。
- 兼症:形寒肢冷,二便清利,舌淡苔白滑,脈沉緊。
- 病機:寒凝陽郁,胃失和降。
-
濕熱證:
- 主症:胃脘絞痛,灼熱感明顯,頭額多汗而手足不溫。
- 兼症:身熱惡寒,口渴煩躁,大便溏瀉而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膩,脈濡數。
- 病機:濕遏熱伏,氣機逆亂。
治法方藥
-
寒邪凝滯
- 急則治標:先予五積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解表散寒、溫中行氣。方中麻黃、白芷解表,乾薑、肉桂溫中,蒼朮、厚朴燥濕,當歸、川芎和血。
- 緩則治本:繼投溫胃湯(《醫宗金鑒》),以人參、白朮健脾,附子、吳茱萸溫胃散寒,丁香、高良薑理氣止痛。
-
濕熱蘊結
- 主方清中湯(《醫學心悟》),黃連、梔子清熱瀉火,半夏、陳皮化痰降逆,茯苓、草豆蔻健脾化濕。若熱重於濕,可加生石膏、知母;若兼暑邪,宜合香薷飲加減。
鑒別要點
與內傷胃脘痛之區別,在於外感者發病急驟,兼有表證(惡寒發熱、頭身困重)或時令邪氣特徵(如暑濕當令)。內傷諸症(如肝氣犯胃、脾胃虛弱)多為慢性病程,且與情志、飲食相關。
古籍補充
《景岳全書·心腹痛》強調:「外感之痛,必因風寒濕熱之邪,自表入裏,或直中臟腑。」指出六淫外襲可徑犯中焦。《類證治裁》亦載:「胃脘痛……因寒者脈緊,因熱者脈數,因濕者脈濡。」可佐臨證辨脈之據。
(注:本文所述方藥須經專業辨證施用,不可自行套用。)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