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唇針」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唇針為針刺療法之一種特殊技法,主要施術於唇部特定穴位,尤以人中(又稱水溝,屬督脈)與承漿(任脈要穴)二穴為核心。此術源自經絡學說「頭面諸陽之會」理論,認為唇周乃手足陽明經、督任二脈交匯之所,透過針刺可調和陰陽、疏導經氣。
穴位特性與作用機理
-
人中穴
- 定位:鼻唇溝上1/3與下2/3交界處
- 經絡歸屬:督脈,為「十三鬼穴」之一
- 中醫效用:具醒腦開竅、解痙通督之效,傳統用於急救昏厥、癲癇,其刺激可激發陽氣上達巔頂。現代針麻應用中,能抑制手術疼痛感知,與大腦邊緣系統調控相關。
-
承漿穴
- 定位:下唇溝正中凹陷處
- 經絡歸屬:任脈,為足陽明胃經交會穴
- 中醫效用:主司斂陰濡筋,善治口喎、齒痛,針刺此穴可引陰血下行,與人中穴形成任督調節樞紐,於針麻中產生協同鎮痛效果。
臨床應用範疇
唇針麻醉屬「微針系統」療法,其特點在於:
- 以淺刺(0.3-0.5寸)配合高頻捻轉手法(200次/分鐘以上)
- 透過「經氣感傳」效應,誘發手術區域痛閾值提升
- 常見於頭面部手術輔助麻醉,如齲齒拔除、鼻竇引流等
理論延伸
《靈樞·口問》提及「唇舌者,肌肉之本也」,中醫視唇為脾之外候,而脾統血主肌肉。唇針作用不僅在局部經絡調控,更透過「脾-肌肉-痛覺」的臟象聯繫,影響周身痛覺傳導。現代研究顯示,刺激唇周穴位可促使腦啡肽釋放,此與傳統「通則不痛」理論相呼應。
此技法體現中醫「上病下取,下病上治」的整體觀,將面部微小刺激轉化為全身性調節,為針灸學中「全息對應」理論的具體實踐。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