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外感溫病」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外感溫病,是指感受外邪而引起的溫病。外邪,是指由自然界六淫之邪所引起的病邪。六淫之邪,包括風、寒、暑、濕、燥、火。外感溫病,是指感受風、寒、暑、濕、燥、火六淫之邪而引起的溫病。
外感溫病的臨床表現,主要有發熱、頭痛、身痛、四肢酸痛、惡寒、無汗、口渴、舌紅、苔薄、脈浮數等。
外感溫病的治療,以解表散邪為主。常用方劑有麻黃湯、桂枝湯、白虎湯、黃連解毒湯等。
外感溫病的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 注意個人衛生,保持良好的居住環境。
- 避免接觸傳染源。
- 在流行季節,注意增強自身免疫力,適當鍛鍊身體,合理飲食,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
- 一旦出現發熱、頭痛、身痛、四肢酸痛、惡寒、無汗、口渴、舌紅、苔薄、脈浮數等症狀,應及時就醫。
外感溫病是一種常見的疾病,如果治療不當,可能會引起嚴重的後果。因此,在出現相關症狀時,一定要及時就醫,以免耽誤病情。
以下是《溫熱經緯.葉香岩外感溫熱篇》王士雄註中關於外感溫病的論述:
「外感溫病者,即感邪即發之溫病也。蓋外邪之入,必先犯表,而後傳入里也。若表邪未解,而里邪已傳,則為伏氣溫病。故外感溫病,必先治表,而後治里也。若先治里,則表邪不解,而里邪益盛,則病必不愈。故外感溫病,必先治表,而後治里,此其大法也。」
王士雄的這段論述,指出了外感溫病的發病機理,並強調了在治療外感溫病時,要先治表,而後治里。這一論述,對後世的溫病學說,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